第230章
真正的齊射
為了盡可能的增加射程,當初設(shè)計火槍的時候,魯錦就盡量把槍管拉長,最后定型時更是搞出了足有11米長的槍管,加上槍托足有145米,再加上一把半米多長的刺刀,全槍加起來足有兩米長。
這放在冷兵器里自然是短槍,但放在火槍里,這個長度已經(jīng)略顯夸張了。
長身管的優(yōu)點,自然是帶來了超長的射程,使其在兩百米的距離仍然十分具備殺傷力,200米打無甲目標集群,那基本是挨著就死。
除非兩百米外的敵軍全都披甲,同時裝備盾牌,才能擋得住這么遠的火槍齊射。
除了射程,魯錦為了提高命中率,還命令制式彈藥一律使用每發(fā)五顆彈丸的霰彈,經(jīng)實際測試,雖然單槍打單個目標的命中率只有15左右,但是打集群目標的時候,命中率就會突然上升到恐怖的75以上,對兩百米的距離來說,這個命中率已經(jīng)非??鋸埩?。
不過這個距離打霰彈,雖然命中率不低,但想要打穿鐵甲也還是不容易。
后續(xù)的破甲測試中,當距離拉近到180米的時候,破甲概率就會大幅度上升,當距離到150米的時候,只要被最大的那顆彈丸命中,幾乎百分百能破甲,小彈丸的破甲率也能提高到80。
當拉近到120米左右的時候,即便是小彈丸,也是必破鐵甲。
當然,這里說的甲都是2毫米后的均質(zhì)軋制鋼板,有的可能還達不到鋼的標準,頂多算是軟鋼,但這個測試結(jié)果依然有一定的參考價值。
聽起來似乎有些離譜,但所謂的小彈丸實際上并不小,大彈丸和槍的口徑一樣,直徑都是16毫米,可小彈丸的直徑也有9毫米,比常見的鹿彈直徑還大一些,大就代表重,重量上去了,存能效果就好,破甲機率就高。
如此,就引出一個問題,既然遠距離的命中率和殺傷威力都不低,那我為什么非要承受巨大的傷亡,懟到30米的距離再齊射?
而且30米距離齊射,每人最多打一兩輪,就要刺刀沖鋒了,那士兵還帶那么多彈藥干嘛?不是純純多余嗎?
眾所周知,中國古代的文人描述軍事戰(zhàn)場時,多喜歡用春秋筆法,或是十分夸張的描述,夸張人數(shù),夸張武器效果等等,那么會不會希望的文人也有一樣的毛病?
承受巨大的傷亡,抵近到30碼的距離再來一輪齊射,這種戰(zhàn)績不否認它真實存在,但會不會只是以偏蓋全,實際上只有一兩次這樣的戰(zhàn)績,卻被人吹成每場都是如此?
還有所謂的齊射,是全團一起齊射,還是營連級的齊射?會不會是西方的文人把營連級的齊射當成了全軍齊射?
魯錦之所以會懷疑,是因為本身實際操作就很難。
就拿指揮來說,一個成年男性的肩膀,在排隊時少說也得占據(jù)60厘米,也就是06米,而歐洲的排隊槍斃時期,一個排有38人,四個排組一個連,三到四個連組一個營,兩三個營組一個團,那一個團就是1500人左右。
1500人,分成三排,一排500人,每人占據(jù)06米,這個戰(zhàn)列線也得有300米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