魯錦當然不會現(xiàn)在就把攻城之法說出來,不然提前泄露出去,進了敵人耳朵里,把城墻內(nèi)遷,就得不償失了。
翌日,魯錦依舊使出老一套瞞天過海的手段,雖然不知道全椒守軍有沒有派人來哨探,但該做的準備還是要做,該演的還是要演。他帶著楊璟、俞通海、廖永堅和張溫,還有大隊人馬,以及和陽縣令李勖和主簿錢廣道,大張旗鼓的去了烏江,先是祭拜了項羽的霸王祠,又讓張溫分兵駐守烏江,再讓主簿錢廣道負責在烏江筑城。
當天便廣貼榜文,去烏江周圍的每個村鎮(zhèn)招募民夫來筑城,還是只管吃飯那一套,這事干的大張旗鼓,但凡附近真的有元軍細作,他們肯定能知道。
魯錦故意釋放出要在烏江筑城的消息,表現(xiàn)出一副守勢,給敵軍造成假象,讓他們認為自己近期沒有外擴的打算,然而實際上,這天天色剛剛入夜,俞通海便帶著常遇春出發(fā),在黑夜中開始向著滁州行軍。
楊璟倒是不急,他還能在烏江多表演幾天,盡可能讓元軍細作知道他這個東線主將沒有離開。
在烏江表演了一通迷糊敵軍的戲碼之后,魯錦又大張旗鼓的跟著廖永堅去了和州港,去看水師的那些大船。
魯錦這還是第一次到古代的長江港口,和州港還是不小的,那幾艘停泊在岸邊的樓船更是巨大無比。
三十多米長,上層建筑三層的樓船有多大?
這么說吧,按照現(xiàn)代正常房屋,每間三米多的開間,這一條船就有十間房子那么長,橫在那里,人站在旁邊,就像是兩棟連在一起的聯(lián)排別墅那么大。上面有兩個主桅桿,用的是竹骨縱帆,甲板里面還有長槳,船尾還有巨大的搖櫓,就算是沒風,也能靠槳櫓劃動。
“這船有龍骨嗎?”魯錦看著樓船好奇問道。
“當然有龍骨,沒有龍骨怎么造這么大?”廖永堅反問道,然后抓抓腦袋,又對魯錦問道。
“大帥不是走過海嗎?應該對船只比較了解吧?”
魯錦點點頭,這個時候當然不能露餡,得把人設立住,他當即說道。
“我見過西洋人的船,和咱們中國海船各有優(yōu)劣,將來或許可以各取所長,融合一下。”
“哦?那西洋人的船什么樣?”廖永堅好奇問道。
魯錦這才如數(shù)家珍的介紹道。
“這世上的海船大致可分為四種,中國以福船為主,下有龍骨,內(nèi)有隔艙,沒有肋骨,外有減搖鰭,有尾舵,上面用竹骨縱帆,優(yōu)點是走的穩(wěn),轉(zhuǎn)向靈活,裝的多,帆具操作方便,船只壽命長,缺點是走得慢。
“色目人的波斯海船船型與中國類似,但大多用三角軟帆,東洋倭寇的船叫安宅船,那東西就像個舢板,連龍骨都沒有,他們也不會填縫防水,船板都是搭接的,一塊木板壓一塊木板,就像瓦片,十分羸弱,若在海上遇到倭寇船只,撞都能把他們撞碎。”
兩人聽的目瞪口呆,廖永堅更是吃驚道。
“原來倭寇的船只那么差,那為什么他們還能肆虐我中國沿海?”
魯錦攤手道,“因為蒙古更不擅水戰(zhàn)?!?/p>
“。”兩人一陣無語,不過想想元朝初年的東征日本,也就不足為奇了。
張溫又問道,“那西洋船呢?大帥不就是從西洋回來的嗎?”
“西洋帆船有龍骨和肋骨,沒有水密隔艙,也沒有船舵,更沒有減搖鰭。
“但他們船內(nèi)空間開闊,而且桅桿奇高,用的都是雙節(jié)桅桿,主桅上面接副桅,兩邊用支帆鎖拉在側舷上,中間還有幾節(jié)橫桅,上面掛軟帆,整個帆全部展開,比中國的同等大小的船帆高一倍,帆比船身還要寬出一節(jié)。
“這么做的優(yōu)點是帆夠大,比較能吃風,航速快,缺點是操帆繁瑣,要用比福船多十倍的水手,沒有尾舵,轉(zhuǎn)向也不靈活,也沒福船堅固,更沒減搖鰭,而且由于他們的桅桿過高,導致船只壽命也比較短,十來年就要大修一次,甚至要換龍骨。”
廖永堅聽的張著嘴巴,根本不敢想象,“沒有尾舵那怎么轉(zhuǎn)向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