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此地除了玉米、馬鈴薯,還有一種叫紅薯,或稱番薯、密薯的作物,其與馬鈴薯類似,薯莨生于地下,地上只生藤曼,藤曼嫩時可做菜蔬,給人食用,亦可用來喂養(yǎng)牲畜。
“蜜薯與馬鈴薯一樣高產(chǎn),畝產(chǎn)數(shù)千斤,若是土質(zhì)合適肥沃,精耕細作,畝產(chǎn)萬斤亦無不可,此物味道如蜜甘甜,可煮粥,可烤制食用,然不可多食,多吃燒心,故而不可做主糧。
“然而密薯雖不能做主糧,卻可在山上種植,不與稻麥爭好田,豐年種密薯,人吃不完可以拿來喂豬,人多吃肉,災(zāi)年則可用密薯賑災(zāi)?!?/p>
魯錦轉(zhuǎn)身長嘆道,“我讀史書,每每翻到歲大饑,人相食的時候,都痛心不已,如此多的人口,皆是我炎黃同胞,若是有馬鈴薯和密薯,我漢人早就占領(lǐng)漠北西域了,又怎會白白餓死在中原,讓蒙古契丹這些北戎占了便宜?!?/p>
魯錦言到此處,突然動情的拉住汪大淵的手,“只要先生把這些良種取回來,先不說將來能不能占領(lǐng)漠北,能不能讓北戎長治久安,僅對我中原而言,也是極大的功績。
“我這人也不奢望今后沒有天災(zāi),只希望今后再有饑荒時,史書上會記一句,‘歲大饑,朝廷以馬鈴薯、密薯賑之,饑民無一餓死,得過荒年’,僅此一條,便是有功于社稷,別說是配享太廟,百姓若得知此事,將來也是要給先生建祠祭拜,永享香火的。
“哪怕是將來再次改朝換代,先生也能如秦時李冰,漢時張騫一般,青史留名,永世受人供奉,此社稷之功也,還請先生萬勿拒絕,一定助我!”
汪大淵聞言頓時也有些動容,一來是魯錦描述的這功績太過誘人,即便王朝更替,他也能像李冰、張騫一樣青史留名,永享香火,這可比配享太廟還難的好嗎。
另一邊,魯錦幾句話就把他給架在這里了,還說什么只要有了密薯和馬鈴薯,我中國今后就不會再餓死人,那這話反過來理解,豈不是我若拒絕,那今后中國餓死人就都怨我了???
這他還怎么拒絕
汪大淵突然覺得,這魯錦很是雞賊奸詐,同時又很佩服魯錦想要橫掃漠北,遠邁漢唐的雄心壯志,以及他心懷天下蒼生黎民的仁慈之心。
孟智方和俞通淵此時也驚訝的看向汪大淵,他們之前都正在忙,突然被魯錦叫過來上課,還找來個從沒聽說過的航海能人汪大淵,直到此時,他們才突然明白魯錦把汪大淵找來的用意。
汪大淵嘆了口氣道,“在下才疏學(xué)淺,若無早年的航海經(jīng)歷,也不過是個泛泛之輩,可大帥突然派人去南昌尋我,許之以侯爵之位,在下一非名門所出,二無傲人才學(xué),三又不通軍略,實不知有何處能幫得上大帥,亦沒想過造反投奔義軍。
“若是只為封侯,那在下是決計不會來的,非是汪某胸?zé)o大志,而是在下有自知之明,才不配位也,可魏梓明卻與我說,大帥是個心懷天下蒼生的仁慈之君,所托亦是為了蒼生,還與我說大帥稱在下來了便一定會留下。
“今日一見果然,大帥將如此重任交予在下,又言明厲害,使我中國不再有饑饉之苦,即便大帥不予賞賜,不予爵位,在下身為中國子民,炎黃同胞,又怎忍心拒絕,固所愿也,不敢請耳,煥章愿為主公效犬馬之勞?!?/p>
汪大淵也是人精,反正既然都準備答應(yīng)了,那何不說些漂亮話,口稱自己不是為了爵位而來,而是跟魯錦一樣為了天下蒼生。
魯錦聞言當(dāng)即大笑道,“哈哈哈哈,我就猜煥章先生深明大義,一定會留下來助我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