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秋時這塊地屬于吳國轄地,西元前幾百年的時候,吳王夫差最早從揚州挖了一條通往淮安的運河,打通了長江和淮河,用來運糧北伐齊國,夫差挖的這條運河,就是邗溝,隋朝和元朝兩朝的運河,就是在邗溝的基礎(chǔ)上打通更多水系鑿通的。
隋朝滅亡南陳之后,下令把南陳的建康都城夷為平地,改成了農(nóng)田,可都城里的人不可能跟著一起消失,于是揚州就轉(zhuǎn)接了這部分人口,迅速代替南京,成為隋唐兩朝長江下游平原的政治、文化、軍事、經(jīng)濟中心。
當時的長江出??谥辉趽P州東面一點點,揚州又靠江又靠海,堪稱通江達海,日本高麗南洋諸國來大唐朝貢,也多在揚州上岸,使揚州迅速發(fā)展為國際大都市,其在當時的地位,堪比后世的上海,唐朝揚州城的巔峰人口有三四十萬。
可誰也沒想到,唐朝這一巔峰,就再也沒有回來,當然這個巔峰說的揚州的城區(qū)面積,而不是人口,揚州的人口是隨著朝代更迭逐漸增加的,但城池面積反而越來越小
唐朝時的揚州堪比軍事要塞,揚州處于長江三角洲下游的沖積平原上,海拔十分低,揚州平均海拔只有五米,周圍也沒什么大山,但是揚州北面卻有一串從真州延伸向東的丘陵,名為蜀岡,這個蜀岡丘陵海拔也只有二十多米。
唐朝就在揚州北面的丘陵臺地,這個附近唯一的制高點上,筑了一座軍事要塞類型的子城,又在子城的南方筑了一座長方形的大城,名為羅城,其整體樣式,簡直就是唐長安城的翻版。
后來唐朝的揚州城因戰(zhàn)亂損毀,宋朝重建揚州時,縮小了城區(qū)的面積,北面制高點的唐子城縮小了一半,重建了一座軍事要塞,名為寶佑城,南邊的唐羅城,也縮小一半面積,稱為宋大城。
可是修好之后,發(fā)現(xiàn)北面的堡壘距離南邊的大城距離過遠,無法互相馳援,于是在寶佑城和宋大城中間,又修了一座夾城,所以宋朝的揚州,其實不是一座城,而是三座互相挨著的城。
三座城池高低錯落,周圍水網(wǎng)復雜,又能互相馳援,如果現(xiàn)在的揚州城還是這個結(jié)構(gòu),那朱亮祖想要把揚州打下來,還真不容易。
可誰能想到,忽必烈滅宋之后,居然把揚州北面制高點上的那座寶佑城拆了,中間夾著的那座四水環(huán)繞的夾城也拆了,現(xiàn)在元末的揚州城,就只剩下一座宋朝建造的最南邊那個大城誒,你說這不就好打了嗎。
忽必烈要是還活著,朱亮祖見了他都得說聲謝謝
其實在原歷史上,就現(xiàn)在這座宋朝建造的大城,后來也沒保住,元末亂世的時候,有一個朱元璋的淮西老鄉(xiāng),名叫張明鑒,明太祖實錄里記載,‘張明鑒聚眾淮西,以青布為號,名青軍,人呼為一片瓦,其黨張監(jiān)驍勇,善用槍,又號長槍軍,黨眾暴悍,專事剽劫?!?/p>
史料記載,張明鑒的青巾軍占據(jù)揚州后,不事生產(chǎn),也不對外擴張,也不種地,這幫鬼兵就守在揚州城里關(guān)起門來吃人,后來朱元璋派繆大亨攻打揚州的時候,張明鑒自知不敵,直接開城投降了。
等繆大亨進城一看,揚州全城幾十萬人,被這幫鬼兵吃的就只剩下十八戶,現(xiàn)代揚州市還有個地名,叫‘十八家巷’,傳聞就是這么來的
當然這個說法太過離譜,也根本經(jīng)不起推敲,綜合各種史料來看,張明鑒的青軍滿打滿算,也只占據(jù)了揚州一個月的時間,然后就被老朱收復了。
那么張明鑒麾下到底有多少人?當時元末的揚州城最少也有三十萬人以上,甚至可能超過四十萬人,就按這些青軍每人每天吃一個人算,你先別管他吃不吃得下,一個月真能吃掉三四十萬人嗎?
你說張明鑒在揚州城搞大屠殺,把揚州人殺光了都可信,但說吃掉幾十萬人,未免太過離譜。
鑒于老朱有在史料里抹黑對手的前科,比如把徐壽輝的大宋寫成‘天完’,那么有理由懷疑,張明鑒吃人也不一定是真的,他屠城有可能,吃光一座城的說法太過逆天
但不管怎么樣,原歷史上的揚州城,實際上已經(jīng)是一座空城,既然都空城了,還留著那么大的城干什么,于是明初又在元朝揚州城的基礎(chǔ)上縮小了34,稱為明舊城,直到明中期揚州人口恢復,才又擴建了一次揚州城,稱為明新城,可即便擴建之后,明代的揚州新城舊城加在一起,也不足宋朝揚州城的一半大。
話說回來,如果問這個時空的張明鑒在哪,那么大概率,很可能,就在圣武軍里
魯錦比原歷史上的朱元璋起兵更早,很早就統(tǒng)合了淮西地區(qū),那么張明鑒如果還同原歷史上起事了的話,八成已經(jīng)被招進圣武軍了,也許還沒露頭,也許已經(jīng)戰(zhàn)死了也說不定。
不過總之,此時的朱亮祖是不知道原歷史上的那些破事的,他現(xiàn)在滿腦子都在想著怎么打下?lián)P州城。
元末的揚州城就是宋朝的揚州南大城,是一座南北長,東西窄的長方形城池,四周有護城河環(huán)繞,有東南西北四座主城門,南北兩邊還有兩道水門,可以通行船只,往城內(nèi)運糧用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