侍立在一旁的司禮監(jiān)掌印太監(jiān)連忙躬身:“老奴在?!?/p>
“擬票吧?!奔尉傅鄣穆曇羝届o無波,“就讓那個會寫詩的進士,去裕王府當個紀善?!?/p>
“老奴遵旨?!眳畏脊Ь磻拢那呐c徐階交換了一個眼神。
徐階依然保持著跪姿:“陛下圣明。裕王殿下向來勤學,有蘇寧這樣的年輕才俊輔佐,必能更加精進?!?/p>
嘉靖帝忽然輕笑一聲:“徐卿倒是會舉薦人?!?/p>
他頓了頓,語氣意味深長,“裕王近來讀什么書?”
“回陛下,殿下近日在研讀《資治通鑒》,尤重漢宣、光武之治?!?/p>
“嗯……”嘉靖帝重新閉上雙眼,“告訴裕王,好生讀書。至于那個蘇寧……”
徐階屏息靜聽。
“讓他記住‘春蠶到作繭時,自然要吐絲’?!?/p>
“是!陛下,”
三日后,司禮監(jiān)的批紅正式下達。
當這道旨意傳遍朝野時,所有人都明白,這看似平常的“磨礪”,實則是帝心默許的儲君班底構(gòu)建。
那個曾經(jīng)在詩會上摔玉明志的年輕進士,正在一步步走向大明王朝的權(quán)力核心。
而在裕王府的書房里,年輕的裕王拿著蘇寧的會試卷宗,對身旁的講官馮保笑道:“父皇又給本王送來一位人才?!?/p>
……
嘉靖四十二年的深秋,蘇寧兼任裕王府紀善的消息,如同野火般一夜之間燎遍了整個翰林院。
這日清晨,蘇寧如常在史館內(nèi)校對《太祖寶訓》和編修《嘉靖會計錄》。
窗外銀杏正黃,偶有幾片落葉飄在窗欞上,發(fā)出細碎的聲響。
他正提筆蘸墨,忽聽門外傳來一陣急促的腳步聲。
“蘇編修真是好手段??!”
人未至,聲先到。
只見獨眼龍嚴世蕃的心腹、吏部郎中趙文華大步踏入史館,身后跟著兩個小吏。
他徑直走到蘇寧案前,將手中的《永樂大典》殘卷重重摔在案上,震得筆墨紙硯齊齊一跳。
“翰林院的冷板凳還沒坐熱,就攀上裕王府的高枝了?”趙文華俯身逼近,聲音刻意壓低卻字字刺人,“怎么?是覺得這清水衙門,容不下你這尊大佛了?”
館內(nèi)其他翰林紛紛低下頭,假裝專注案牘,卻都豎著耳朵細聽。
蘇寧緩緩放下筆,起身施禮:“趙郎中言重了。下官蒙圣上恩典,徐閣老舉薦,不過是去王府做個記錄言行的閑差,何來攀附之說?”
“閑差?”趙文華冷笑一聲,手指重重敲著案上的《永樂大典》,“這《永樂大典》的校勘重任,蘇編修就這么撂下了?還是說……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