朱時坤則看了一眼李如松,做出一個勝利的手勢。
李如松沒有搭理他,而是呵斥著同學,命令眾人準備列陣。
最終的結(jié)果也不意外,馬術更加精湛的騎兵一班獲得了優(yōu)勝。
不過他們也只是堪堪完成了行軍,等到終點的時候陣型已經(jīng)亂的不成樣子。
但是好歹騎兵一班行軍到了終點,騎兵二班在半途的時候就陣型散了,只有李如松等幾個騎術精湛的武監(jiān)生抵達了終點。
“你們真是我?guī)н^最差的兵!”
雖然馬教官嘴上這么說,但是實際上他心中的想法是:
“他從沒有帶過這么好的兵!”
歷史上的有名騎兵部隊不少,南北朝到唐初的時候,就是騎兵作為主力的時代,誕生了無數(shù)讓后世神往的騎兵大戰(zhàn)。
但是自古以來,騎兵都被當做一種天賦兵種。
所謂天賦兵種,就是騎射天賦的士兵,才能成為最好的騎兵。
所以即使是唐代,那些有名的騎兵部隊,很多都是邊境的部隊,而這些邊境地區(qū)本身就是半農(nóng)耕半放牧的區(qū)域,招募的騎兵不少都是歸化的胡人。
等到了宋代,失去了北方游牧地區(qū)的控制權,就再也無法組織強大的騎兵了。
原本馬教官也是這么想的。
在內(nèi)地的漢人,又怎么比得上從小就騎馬的胡人呢?
但是騎兵科的進步,讓他徹底改變了看法。
騎術不是一種天賦,而是一種可以拆解訓練的技能。
只要按照操典訓練,一個騎術不算精湛的漢人士兵,半年時間就可以掌握三種馬步。
馬教官相信,就是最差的武監(jiān)生,再過三個月就能熟練切換馬步。
兩年以后,馬教官相信,他的學生列陣沖鋒,將會比大明最精銳的邊軍還要強!
這不僅僅是一支騎兵精銳的問題,而是成規(guī)模的精銳騎兵可以經(jīng)過訓練獲得,漢人在訓練下,可以不輸給草原人。
不,經(jīng)過《騎兵操典》訓練的漢人騎兵,比草原騎兵更有紀律性,正面交鋒肯定能勝過草原人!
當然,教官都是刀子嘴,馬教官最后宣布騎兵二班要給一班清掃十天馬廄,這才宣布解散。
垂頭喪氣的二班學生聚集在李如松身邊。
“班正,是我們拖了后腿?!?/p>
那幾個沒完成行軍的學生垂頭喪氣。
但是這一次李如松沒有訓斥他們,而是說道:
“大家不要泄氣,這次輸不是輸,教官不是說了嗎?年底陛下會參加武監(jiān)校武,那才是真正的比試!”
眾人還是有些泄氣,這時候李如松站起來說道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