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要買北方的鐵軌,就要按照市場價格來,朝廷也不能虧本幫著江南修鐵路。
次日,雷禮向皇帝上書,支持修建吳淞鐵路,但是雷禮也在上書中列舉了工部計算的修造成本,列明了如果從京師的煉鋼廠運送鐵軌去江南修造,十萬元的股本不夠建造的費用。
也就是說,江南如果要修吳淞鐵路,要么建造煉鋼廠自己制造鐵軌,要么用市場價格從北方購買,那吳淞鐵路就要追加投資了。
雷禮本來以為這是個簡單的奏疏,卻沒想到引起了朝野非議!
——
《新君子報》編輯部。
“豈有此理!朝廷豈能如此重北輕南乎?”
一名年輕的編輯,憤怒的舉著文稿道,只不過他說一口的吳儂細語,沒能讓人感受到他的憤怒。
《新君子報》是從沈思孝創(chuàng)辦的《君子報》繼承發(fā)展而來的,編輯部內很多都是當年沈思孝招攬的江南編輯。
這個憤憤不平的編輯是蘇澤的同鄉(xiāng),名叫陸季,蘇州府人,上一次貢試落榜后就留在京師備考,后來被沈思孝招入了《新君子報》的編輯部。
第352章吳淞鐵路協商之議
陸季的家族是太倉縣的大地主,家族也有多人科舉中第,在嘉靖朝還出過一名進士。
《新君子報》的編輯,大抵上都是陸季這樣的出身。
陳于陛雖然是四川人,但是此時四川的文化昌盛,和江南在很多話題上頗有共鳴。
四川士人同樣也都是喜歡奢華瑰麗的文風,更重要的是四川的士紳勢力也很強大,所以兩邊的士人走得很近。
《新君子報》的辦報風格,也更加傾向于士紳。
所謂士紳,就是有功名的讀書人。
不過和做官的讀書人不同,士紳一般指的是那些取得功名卻沒有出仕為官,或者致仕退休的前官員,這些人返回家鄉(xiāng),對地方政治擁有巨大的影響力。
士紳一般不住在城里,他們依靠讀書人在政治上的特權,就能擁有大量的土地。
當然,士紳也不是都靠種田為生的,很多江南的士紳也會開設工坊,或者販運貨物,或者從事訟師等工作,但是土地依然是他們的根本。
他們的特權除了讀書人的身份外,更來源于他們壟斷的鄉(xiāng)野權力。
江南的新官到任,都要和當地士紳打好關系,才能開展工作。
如果士紳抵制,官府連稅都收不上來。
這些士紳本身也是預備官員或者前官員,他們擁有巨大的關系網絡,聯合起來可以倒逼官府。
所以士紳的政治主張,最重要的就是“輕徭薄賦”,用后世的話,就是反對官府集權,要求所謂的“小政府”。
《新君子報》在辦報的時候,就和士紳關系很近,所以報紙風格也和士紳的立場一致。
但正是這種傾向,讓陳于陛等人罵完了之后,又覺得十分的割裂。
他們支持“小政府”,反對官府干預,可是到了修鐵路的時候,又責怪朝廷給的支持不夠。
正如江南士紳強烈反對商稅,現在朝廷用一句“不繳商稅”,拒絕在江南建造官辦煉鋼廠,你江南士紳怎么反駁?
在具體問題上沒辦法反駁,只能拿出“歧視”的大招,將話題扯到南北對立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