會師和前面的科舉一樣,分為三場。
第一場考試,考生需做三篇四書文,四篇五經(jīng)文,這要求用八股文作答。
第二場考試,考的是“論”“詔誥表”“判語”。
“論”可以簡單理解為議論文,雖然出題也是從四書五經(jīng)中摘取,但并無規(guī)定得用八股文來答,自由發(fā)揮即可。
“詔表”即“詔”、“誥”、“表”的合稱,可以簡單理解為公文,要求士子模仿上位者的言行,寫出相應的詔、誥、表,也就是公文寫作,主要是看格式。
“判語”可以簡單理解為對下級遞呈上來的文件所下的批語,考察士子對《大明律》等法律條文的熟悉度。
第三場是“策問”,“策問”的題目,每一道題都是以“問”來開頭,即給你一段材料,閱讀后回答問題或?qū)懗鲎约豪斫狻?/p>
因為批改任務緊,加上第一場考試的四書五經(jīng)八股文有比較好的評判標準,所以大部分時候,大明科舉最重視的還是第一場考試。
第一場考試決定高下,第二場考試篩選掉不合格的考生,第三場策問算是附加題。
所以明清科舉,和唐宋科舉是截然不同的。
羅萬化說道:
“重策問?這會不會重蹈鬻題案?”
沈一貫也點頭說道:
“是啊,但是我聽說張閣老特意請示了陛下,這次的策問題目是陛下親自出的,這段時間市面上張閣老的文集都賣瘋了!”
鬻題案,是弘治十二年的科舉弊案。
這場案件,主考官出了一個刁鉆的策問題目,最后只有幾個考生答出來。
后來主考官又以策問來錄取考生,引起大量的考生不滿,最終主考下獄,這次會試成績作廢。
鬻題案中也有一個名人,就是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唐伯虎,他就是那個少數(shù)答出來的考生之一,后來被禁止科舉,無緣仕途。
而隆慶皇帝同意張居正的請求,以第三場策問來決定會試名次的原因,蘇澤大概也清楚。
殿試只考策問。
殿試,等于是皇帝考問學子治國理政的想法,所以都是天子出題考察策問。
但是今年天子的情況,估計殿試就走個形式,所以將會試中的策問提到了更高的位置上。
這對于蘇澤這類的同考官來說,是一個糟糕的消息。
蘇澤不由感慨,張居正實在是太會抓機會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