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一元覺得怪怪的。
前些日子,也有同鄉(xiāng)為子侄求官,請李一元幫忙將人調到通政司,當時李一元是義正言辭的拒絕的。
通政司可是大九卿衙門,這種請托在李一元看來是不正之風,怎么能隨意調人過來呢?
可是聽到蘇澤自己要求來通政司,李一元的想法是,“蘇澤竟然愿意來我們通政司這個小衙門?”
李一元擔憂的說道:
“子霖,來通政司是不是委屈你了?”
“如今通政司內,左右通議空缺,雖然這兩個職位都是從四品,但是會不會委屈你了?”
蘇澤看中的,就是通政司左右通議這個職位。
自己是正五品,升遷從四品難度不大,唯一的困難就是要越過前科的天花板,畢竟前科的申時行等人還在正五品的位置上。
但是這類規(guī)則也算是潛規(guī)則,并不是官場上的明規(guī)則。
如今皇帝身體不好,政治斗爭日趨嚴重,那打破規(guī)則的難度就要降低很多。
蘇澤看中這個職位,除了官品適合之外,還因為通政司是個要害衙門。
通政司掌“掌內外章疏敷奏封駁之事”。
通政使在宋代被稱呼為大銀臺,這個職位其實是很重要的。
明代的通政使之所以弱勢,是因為通政使主動放棄了一項權利,“封駁”之權。
封駁,就是封還皇帝的圣旨。
封駁權,就是不奉詔的權利!
唐宋的宰相權力就來自于這項權利,理論上,唐宋圣旨如果沒有宰相贊同,無法變成有效力的圣旨,也就是宰相們集體反抗,可以否決皇帝的圣旨。
當然,這也是理論上而已,皇帝可以提拔自己中意的宰相,只要有宰相支持皇帝,其他宰相也沒辦法反抗。
宋代的中書舍人,同樣也是宋代政治的核心,也是因為宋代的中書舍人擁有封駁權。
中書舍人的封駁權稱之為“封還詞頭”。
詞頭是兩制舍人撰擬制詔時所依據(jù)的摘由或提要,內容多為皇帝下達的有關人事任免方面的處理意見。
如果舍人對于當草制書的決策有異議,可以將詞頭封還,不予草制,即所謂“封還詞頭“。
不過封駁權到了大明,已經(jīng)基本上沒人使用了。
理論上,大明能使用封駁權的,有三個衙門。
分別是通政司、六科和都察院。
第373章升官從四品,新道具
六科和都察院沒有蘇澤合適的位置,所以只剩下通政司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