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而官府衙門之耗用日增,無以彌補,則加倍苛求于所轄之漢地民戶,丁銀、徭役、雜捐迭床架屋,賦如山岳。”
“如此稅賦不均,輕徭厚此而苛重薄彼,豈是‘契’之本義?民非癡愚,焉能不察其深?賦稅本為換取生存之資與庇佑之盾,今盾既殘,資反成枷,黎民何以能安?何以能信朝廷之‘約’?”
“故百姓無奈,惟有以足為尺,以身為權(quán)。其‘票’不必訴于衙門,其‘擇’不必陳于奏牘。彼等眼見土司封地或無朝廷苛索,雖有土司之制,或得喘息之機,離鄉(xiāng)背井,遁入土司之地以避沉疴之賦?!?/p>
好家伙,看完之后,蘇澤放下報紙,揉著太陽穴,他似乎明白了,成子學(xué)的事情大概是怎么回事了。
蘇澤想了想,又再次掏出一本空白奏疏。
其實這也是蘇澤一直以來想要做的事情。
大明對于地方上高級官員的處理,實在是太過于隨意了。
當(dāng)然,這也是帝制時代的特點。
但是大明已經(jīng)建立了一套非常規(guī)范的官員任職體系了,卻在免職和懲處上依然落后。
最典型的就是官員被彈劾后。
如果是皇帝親近的官員,皇帝會駁回彈劾的奏疏,甚至反過來懲罰彈劾的官員。
而有的倒霉官員,如果正好在皇帝的氣頭上,一被彈劾就會被皇帝立刻懲處。
還有一部分官員經(jīng)常被彈劾,只能自請辭職歸鄉(xiāng)。
所以蘇澤這份奏疏的內(nèi)容,就是規(guī)范地方高級官員彈劾后的流程。
蘇澤列舉了如今大明監(jiān)察體系的幾個問題:
首先是“監(jiān)察未循常例,倉促致罪狀難明?!?/p>
對于外任官員的彈劾往往過于倉促,很難將事實調(diào)查清楚,很多都是對官員個人品格的攻擊,而不是對官員能力和政績的評判。
第二個就是“大員無自辯之途,民心與圣斷相悖?!?/p>
蘇澤這里也舉了胡宗憲的例子,當(dāng)年胡宗憲被處死的時候,浙江地方百姓都來求情,但是嘉靖皇帝依然處理了胡宗憲,至今浙江依然有胡宗憲的祠堂祭祀。
而胡宗憲到死也沒有獲得自辨的機會,這樣嚴(yán)重的損傷了朝廷的威信。
所以蘇澤提出,對于地方上高級官員,應(yīng)該允許他們上書自辨。
第三個就是“懲處未昭法理,遺患地方承弊?!?/p>
蘇澤奏疏中寫出,大明對于很多大員的處理往往含糊不清。
有的是命令自己辭職,有的是被朝廷嚴(yán)懲,這些處理結(jié)果,讓地方官場十分的混亂。
一旦有地方大員出現(xiàn)變動,地方上往往胡亂猜想,造成官場的混亂。
而有些官員明明是正常去任,卻被謠傳成朝廷的懲罰,又讓官員自身的威望蒙羞。
所以蘇澤建議建立完善的外任官員監(jiān)察體系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