要么是武將,對這玩意兒懂的不多,與他們商討無異于對牛彈琴。
要么就是讀書人出身,他們肯定會一萬個贊同。
今日發(fā)現(xiàn)陳景恪是個不錯的商議人選,這小子是學醫(yī)出身的。
又是太孫侍讀,將來不用參加科舉也可以為官。
和科舉,和讀書人皆無利益關系。
關鍵這小子有能力啊,內(nèi)閣這么完美的東西都能想的出來,對科舉也應該有不同的看法。
于是就提出了這個問題。
想到這里,陳景恪心中已經(jīng)有了主意。
他自然是支持科舉制的,這可以說是古代能想到的,最接近公平的錄取官員方法。
且這會兒朱元璋已經(jīng)認識到科舉的優(yōu)越之處,只是對這個制度的缺陷感到憂慮。
那么我要做的就是肯定這個制度,然后指出其中的缺點,并給出一些建議。
不論這些建議最后會不會被采納,都能給老朱留下一個‘能人’的好印象。
“陛下,小子以為,科舉雖然有諸多漏洞,然它確實是數(shù)千年來最接近公平的取士之法?!?/p>
朱元璋心中也已經(jīng)認同這個觀點,但還是不動聲色的道:
“哦?你此法的評價竟如此高?給咱好好說說其中的道理。”
陳景恪知道,別看深處皇宮,這種表現(xiàn)能力的機會并不多見,自己必須要抓住。
今天表現(xiàn)的好,才能獲取更多的話語權。
所以也沒有再遮掩,說道:
“先秦時期講究血統(tǒng),權貴官吏多是父子相傳。就算出現(xiàn)替換的情況,也是從一個貴族轉到另一個貴族手中?!?/p>
朱元璋下意識的想要反駁,可仔細一想才發(fā)現(xiàn)。
先秦史好像還真是如此,哪怕是好多奴隸、平民出身的人,其實祖上也都是權貴,只是家道中落了而已。
真正祖祖輩輩是平民百姓的,貌似還真沒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