而且還無法理解。
因為陳景恪主張廢除匠籍,取消人頭稅,攤丁入畝,允許百姓在一定范圍內(nèi)流動。
完全是和法家思想背道而馳的。
既然你要給百姓松綁,又為何要復(fù)興法家呢?
難道僅僅是因為不喜歡儒家,就要把法家搞出來打擂臺?
現(xiàn)在他終于了解了。
一家獨大之后,儒家就會慢慢的神圣化。
而神圣化之后的儒家思想,會讓華夏文明變得狹隘,失去多元化和強大的包容性。
法家思想并不完美,可他自身也是有優(yōu)點的。
最關(guān)鍵的,還是引入競爭機制,防止儒家獨大,保持華夏文明的多元化。
想通了這一切,朱標(biāo)看向陳景恪的目光里,充滿了敬佩。
原來在不知不覺中,他竟然為華夏文明做了這么多。
就算被人誤會,也從來不爭辯不解釋,做成了也不聲張不表功。
真君子也。
陳景恪自己也被自己說的熱血沸騰,好一會兒才緩過來。
見三人都沉浸在激動情緒之中,就決定澆點水給他們冷靜一下:
“起源文明確實具有種種優(yōu)勢,但也有一個極大的缺點。”
“傳統(tǒng)力量過于強大,喜歡因循守舊,不愿意接受新事物和新變化。”
朱雄英脫口而出道:“所以年輕的秦國變法得以保存,歷史更悠久的其余諸國變法總是失敗?!?/p>
“次生文明雖然較為淺薄,卻也少了傳統(tǒng)力量的掣肘,更容易接受新思想。”
“一旦將來局勢有變,次生文明很可能會后來者居上超越我們?!?/p>
“如果我們不想變成被滅掉的六國,就必須學(xué)習(xí)秦國,主動擁抱新思想。”
陳景恪頷首道:“是的,戰(zhàn)爭最能刺激技術(shù)進步?!?/p>
“外面的世界競爭非常慘烈,輸了就是亡國滅種。”
“為了活下去,為了戰(zhàn)勝對手,他們會絞盡腦汁的去改良戰(zhàn)爭技術(shù)。”
“中原的競爭相對要緩和的多,輸了最多就是臣服,文化制度都能得以保存下來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