陳景恪就對其進行了中國化,并且強化了祭祀祖先的概念。
還特意修改了兩個主角的關系。
少年和落魄士兵沒有任何現(xiàn)實關系,他們的相識就是一場偶遇。
而且書里也沒有交代,落魄士兵為何會被現(xiàn)實世界的人遺忘。
他在人間絕后了?還是時隔太久后人已經(jīng)忘記他了?
統(tǒng)統(tǒng)沒有提。
故事的著眼點,始終就在黃泉界。
這屬于是留白,將想象空間留給了讀者。
最后的大結局他也做了修改,沒有大團圓,一切都還是發(fā)生了。
那個落魄小兵代表的不僅僅是他本身,還是無數(shù)被歷史淹沒的先輩。
所以他的結局是必然的。
而且只有悲劇才更容易被人銘記。
只有讓讀者感受到了深深的遺憾,才能強化他們對祭祀的認識。
而這也是陳景恪弄出這個故事的目的。
不能遺忘先輩的貢獻。
最終目的,是為了抵御伊教和基教的入侵。
所以在故事里他特意添加了,主角去拜訪華夏始祖的劇情,還讓各種歷史名人跨時空大亂斗。
這么做也順便給百姓,介紹了一下華夏歷史名人。
而英雄,是構建族群體系的基本要素之一。
這個故事的創(chuàng)意,在前世都算是可圈可點的。
在這個時代,更是開創(chuàng)性的。
尤其適合推崇祖先崇拜的華夏族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