道理大家都懂,但關系切身利益的時候,誰能那么理智?
在利益受損的時候,反抗才符合人性。
皇帝到底用了什么方法,說服這些勛貴的?
為了尋找答案,也為了了解新政走向,他在鳳陽停了下來。
然后利用家族關系,去了解詳細情況。
部分勛貴確實在處理自家土地,有的是分家,將土地掛在子女名下,有的分給了族人。
還有的出售給別家。
實在賣不出去,則低價賣給朝廷。
畢竟大明民間并不富裕,一次性拋售那么多土地,確實很難賣掉。
更何況,有購買能力的一般都是地主,自家的地都超額了,又怎么會去買別家的地。
也就是說,能買得起的不敢買,想買的買不起。
最后大多數(shù)土地,還是落入了朝廷手里。
不過葉云流還是很快就發(fā)現(xiàn)了異常,并不是所有的勛貴和軍方將領,都支持新政。
真正支持并積極配合的,只有公侯級別的高級勛貴。
更準確的說,是加了‘開國’字號的公侯。
剩下的勛貴和將領,相當一部分表現(xiàn)的不情不愿。
看到這些信息,葉云流反而覺得正常了。
這才符合人性。
開國公侯支持,大概率是和皇帝達成了協(xié)議。
下面的勛貴和將領,并不知道具體發(fā)生了什么。
只不過他們的話語權(quán)太小,上面的公侯支持,他們也只能跟著去做。
現(xiàn)在的問題就是,皇帝到底是怎么說服開國公侯的。
然后……他就沒有繼續(xù)往下打聽了。
這個問題連自己都能看得出來,朝中那群老狐貍豈能看不出來。
可也沒見誰去打聽。
知道有這回事兒就行了,打聽的太多只會惹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