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我已經將此事上奏朝廷,希望朝中諸公能想到什么好辦法吧?!?/p>
方孝孺問道:“縉紳才華橫溢又xiong懷大志,將來朝堂之上必有一席之地。”
“對于此種大事,當有自己的見解才行,為何全部推給他人。”
解縉苦笑道:“希直兄過獎了,愧不敢當?!?/p>
“在其位而謀其政,以前我正是不明白這個道理,才會被貶謫到泰寧?!?/p>
“朝中諸公各有盤算,我又何必胡亂諫言惹人不喜呢?!?/p>
方孝孺皺眉道:“君子當順境不惰逆境不餒,縉紳緣何發(fā)此暮氣沉沉之言?!?/p>
解縉嘆道:“以往我也自恃才學,誰人都不放在眼里?!?/p>
“世人皆言陳伴讀乃亙古第一人杰,我心中實不服。”
“一直以為,若我二人易地而處,我必不弱于他?!?/p>
“然真正來了地方,想要去做實事才發(fā)現(xiàn)竟不知從何著手,政務只能托付于幕僚?!?/p>
“如此過了三個月有余,方才漸漸熟悉政務?!?/p>
“但也只是熟悉,如何針對具體問題做出改良,卻毫無頭緒。?!?/p>
“最后還是靠著朝廷的五年計劃提醒,才找到一條改善本縣經濟之法?!?/p>
“一縣之政務尚且如此,更何況是一國?!?/p>
“至此我才徹底醒悟,學問是學問,治政是治政,二者相差甚遠矣?!?/p>
方孝孺有些哭笑不得,說道:“竟將陳伴讀作為目標,縉紳你還真是……”
解縉接話自嘲道:“無知者無畏……現(xiàn)在我要做的是學,而不是著急發(fā)表意見。”
方孝孺心下了然,歉意的道:“原來如此,是我誤會縉紳了?!?/p>
解縉笑道:“我還要感謝希直兄一直以來的指點……”
誤會解除,氣氛再次變得融洽起來。
解縉知道方孝孺和陳景恪的關系,特意打聽起他的情況。
方孝孺就撿一些能說講了一下。
對于政策變革方面的事情,解縉早就知道,并不覺得驚訝。
畢竟,大明國策盡出于陳景恪之手,此事已經不是什么秘密了。
真正讓他震驚的,是對方在文學上的造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