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一個能買得起的家庭,都會被大家羨慕。
其實相比于鐘表賺錢,更讓陳景恪高興的,是鐘表提升了大家的時間觀念。
以前約見面時間,大家都會說一個較為籠統(tǒng)的時間。
比如,上午見面,或者下午見面,很少會具體到幾時幾刻。
然后就會出現(xiàn)一個情況,有人一大早就去了,有人半晌午才去。
非常的不方便,還會造成不必要的麻煩。
不是他們不想約更具體的時間,而是缺少便捷、準(zhǔn)確的計時工具。
鐘表的出現(xiàn),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這個問題。
潛移默化中,強(qiáng)化了大家的時間觀念。
當(dāng)然,現(xiàn)在也只是剛出現(xiàn)這個苗頭。
真正要讓全民強(qiáng)化時間觀念,還需要鐘表進(jìn)一步普及,甚至要等到更加方便的懷表手表出現(xiàn)。
但至少,大明已經(jīng)走在了正確的道路上。
剛走出沒多遠(yuǎn),又見到幾個十一二歲的小孩,脖子上掛著一個布口袋,口袋里裝著厚厚的報紙。
“賣報……賣報……翰林院主編的大明周報……”
“郎君、娘子買一份吧,十一文錢一份……”
陳景恪駐足觀看,這一幕陌生又熟悉。
陌生是因為他上輩子也沒有親眼見過報童,熟悉是因為影視劇里經(jīng)??吹健?/p>
大明周報第一期終于發(fā)行,報童賣報也是陳景恪提出的建議。
盡管大明采用了很多惠民政策,可大多數(shù)家庭依然處于貧困線以下。
雇傭一些貧困家庭的少年賣報,能增加銷量,還能為貧困家庭創(chuàng)收。
十文錢批發(fā)給報童,他們十一文錢賣出去,一份賺一文錢。
當(dāng)然,如果買報紙的人不嫌麻煩,可以去當(dāng)?shù)氐膱蠹埦W(wǎng)點購買,十文錢一份。
對報紙有需求的人,大多不會在乎這一文錢。
所以,這是個不錯的生意。
只是報紙畢竟是新鮮事物,根本就沒有人理會他們。
半天一份都沒有賣出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