面對商人的時候,就喊:國家政策、商業(yè)信息、物價變動……
雖然他們并不能完全懂是什么意思,但在利益的驅(qū)動下,還是努力記了下來。
見他們都記熟,陳景恪就說道:“去吧,在耽誤下去,時間就不夠了?!?/p>
那少年朝他深深鞠躬:“謝謝郎君,您是個好人?!?/p>
陳景恪笑著揮揮手,目送他們離開。
這個機靈的少年,給他留下了不錯的印象。
但他并沒有詢問對方的名字,也沒有扮演老爺爺給予對方什么大機緣。
揠苗助長并不一定就是好事。
給他一點幫助,讓他賺取能力范圍內(nèi)的錢,已經(jīng)足夠了。
如果他真的有能力,早晚還有再見之日。
而且不要覺得賣報就沒有前途,等大明周報的名聲打出去,會有人主動在大街上等候他們。
一天賣個幾十份不成問題。
那就是幾十文錢的利潤,比好幾個苦力一天賺的錢都多。
而且賣報紙,本身也算是文字相關(guān)的工作。
真有心,慢慢學(xué)著識字,比普通人更容易出頭。
等小朋友們都消失在視線里,陳景恪打開報紙看了起來。
版面、內(nèi)容之類的全都沒有變化,和上次見到的一模一樣。
區(qū)別是,紙的質(zhì)量差了很多,摸上去明顯更加粗糙。
當然,變差也只是相對的。
用這玩意兒糊墻啥的,完全沒有啥問題。
報紙糊墻,也是曾經(jīng)好幾代人的記憶啊。
油墨也少了清香,變成了單純的油墨味道,顯然也換成了最普通的那種。
但并不影響閱讀。
這才是地地道道的報紙啊。
且說那幾個少年,心懷忐忑的來到一處讀書人聚集之地,大著膽子吆喝了幾聲。
本來那些讀書人還不感興趣,甚至覺得他們有點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