朱元璋等人圍著火車轉(zhuǎn)了好幾圈,上上下下品頭論足。
只可惜,他們的評價大多都是:
好大一個鐵疙瘩。
這得用多少鐵啊。
這鐵軌全是用鐵鋪的嗎?
大明的鐵夠用嗎?
然后就是:
這東西真能跑起來嗎?
這東西怎么跑?
看那里有個爐子,還有石炭,興許是燒火就能跑吧。
吃火才能跑?那不成怪獸了嗎。
要不怎么叫火車呢。
這軌道給馬車用好像也能省不少力吧。
鄔秉讓等人聽的心下好笑不已,同時心中也生出了某種優(yōu)越感。
這就是掌握知識的好處啊。
陳景恪倒沒有鄙視眾人之類的,他不過是在見識上領(lǐng)先幾百年而已。
沒什么可驕傲的。
別看大家討論的話不靠譜,但那種好奇心,以及表現(xiàn)出來的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。
才是真正值得尊敬的。
因為這種態(tài)度,往往意味著進步的潛力。
比起聽到火車動靜就以為有怪獸,嚇的尿褲子的某朝人,此時的華夏真的不缺進取心。
更不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。
只不過前世因為太強,失去了努力的方向,最后沉迷于天朝上國的美夢里。
在關(guān)鍵的十字路口,被西方反超了。
這一世有了方向,先輩們會將優(yōu)勢保持的更久。
甚至把差距拉到更大,大到外人絕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