朱元璋又說道:“就是你這性子,要謙虛一點,有時候太狂妄了會吃虧的?!?/p>
陳景恪馬上就知道,昨天給朱標說的那一席話,傳到了他的耳朵里。
“嘿嘿,小子也不是什么時候都狂,偶爾如此,偶爾如此。”
朱元璋知道他是故意裝傻充愣,卻也并不討厭。一個知情識趣又有能力的臣子,誰會不喜歡呢。
“咱還有個問題,一直拿不定主意,你給咱分析分析。”
陳景恪馬上收起笑容,認真的道:“請陛下道來。”
朱元璋問道:“你對科舉有何看法?”
科舉?
陳景恪想到現(xiàn)在已經(jīng)是洪武十五年,便恍然大悟。
朱元璋登基稱帝后,在洪武二年舉辦了一次科舉。
然后他就發(fā)現(xiàn),招錄的基本都是高分低能之輩,于是就禁了科舉。
一直到洪武十五年末,才被迫重啟科舉。
逼迫他的不是朝堂官吏,也不是天下讀書人,而是朝廷官吏不夠用了。
就他的反腐手段,多少官吏都不夠殺的。
胡惟庸案殺了數(shù)萬人,其中官吏就有數(shù)千,空印案又殺了好幾百。
天下總共才有多少官?可不就是給殺的無人可用了嗎。
趙瑁案爆發(fā),朝堂再次出現(xiàn)了六十多空缺,到現(xiàn)在都沒填滿。
不是不想填,而是找不到可以用的人了。
這就是現(xiàn)狀。
征辟倒是個辦法,然而并不太好用,偶爾征辟一個人還行,大批量征辟就和鬧笑話一樣。
舉薦之法漏洞也很大,相當于給權貴們開后門。
思來想去,發(fā)現(xiàn)最被他看不起的科舉,反而是最好的解決辦法。
但他又不甘心,科舉錄取的人,確實有太多庸碌之人。
能否想個辦法,解決這個問題?
他想找個人商量,然而看遍朝野,卻無一人合適。
要么是武將,對這玩意兒懂的不多,與他們商討無異于對牛彈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