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方人為什么這么敵視華夏文明?
除了利益,還有一方面是我們和他們,從文明到認知再到思維方式,都完全不同。
這種思維認知上的差異,是無法調(diào)和的。
不,并非無法調(diào)和,而是他們不愿意調(diào)和,也不敢調(diào)和。
因為一旦調(diào)和,華夏文明就會利用強大的兼容性,將他們吸收消化。
而我們完全沒有這方面的顧慮,甚至主動吸收西方文明的優(yōu)點,完成又一次的蛻變。
這就是文化底蘊,是祖宗留給我們最寶貴的財富。
既然華夏文明擁有兼容并蓄的優(yōu)勢,為何陳景恪還會對民族主義如此警惕呢
因為民族主義是通過尋找不同點,讓親兄弟分家乃至反目。
說的直白點,民族主義會影響我們民族大融合。
一個很直觀的歷史事實,在民族主義興起之前,華夏族群進行了不知道多少次融合。
能被記載在史書上的‘大融合’都超過了十次。
夏商周、春秋戰(zhàn)國、秦漢、隋唐,每一個王朝建立毀滅,都會進行一次或者好幾次大融合。
犬戎、西戎、鬼方、義渠、匈奴、五胡、契丹、沙陀……就是最好的例子。
可是民族主義興起之后,這種融合幾乎就停止了。
二十世紀以后,誰還聽說過哪個民族被融合了?
就連那種只有幾百個幾千人的民族,都要求保持獨立性。
不只是國內(nèi),放眼全世界莫不如是。
大明是最后一個華夏正統(tǒng)王朝,也是華夏文明最有機會,再次完成民族大融合的時期。
錯過這次機會……
不能說以后就再也沒有機會了,只能說難度要提高百倍千倍。
所以,留給大明和華夏的時間,不多了。
若華夏文明不想面臨那種困難局面,必須要在西方蝗蟲開啟大航海之前,完成文化上的認同。
這件事情的優(yōu)先級,甚至超過了發(fā)展科技。
科技落后最多挨一會兒打,蟄伏學習總能趕上來。
一旦民族主義思想崛起,縱使大明弄出原子彈,也很難再如以前那般進行融合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