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所以,即便當(dāng)時是寒冷期,這兩地依然能保持不變?!?/p>
“而到了唐朝,因為無節(jié)制的砍伐、墾荒、放牧?!?/p>
“晉陜和河套地區(qū)的草木大面積消失,導(dǎo)致土地裸露……”
“沒有了草木,天上下十份雨,有九份都流走了?!?/p>
“而且這些流走的水,還裹挾大量的泥沙?!?/p>
“剩下的一份水,太陽一曬也就沒了。”
“唐宋時期,即便土地荒漠化,河套依然是重要的產(chǎn)馬地和農(nóng)墾區(qū)?!?/p>
“單純是因為降雨量足夠,再加上還能從黃河引水灌溉?!?/p>
“可是到了寒冷期,降雨減少,土地荒漠化嚴(yán)重,又沒有儲水的能力……”
“基本上很難種植草木了。”
朱雄英恍然大悟,原來如此。
說白了,一切都是因為人在破壞。
漢朝時期,河套地區(qū)人還比較少,草木沒有遭到破壞。
隋唐時期大量遷徙百姓過去,草木就被破壞了。
現(xiàn)在恰好趕上寒冷期,就很難種活草木了。
陳景恪等了一會兒,見他們沒有再提出疑問,才繼續(xù)說道:
“現(xiàn)在河套和晉陜地區(qū),還有不少草場存在?!?/p>
“隨著氣候的逐年惡劣,當(dāng)?shù)匕傩栈畈幌氯?,必然會拼命壓榨這最后的綠色?!?/p>
“直到最后,整片大地都化為荒漠?!?/p>
“到那個時候,要么朝廷想辦法將他們遷出來,要么他們活不下去……”
后面的話他沒說,但朱元璋卻明白是什么意思。
活不下去的百姓就會造反。
前世歷史上,明朝晚期動亂最頻繁的區(qū)域,正是陜甘。
李自成就是陜地人。
不造反不行,氣候惡劣,連年天災(zāi),朝廷又無力賑災(zāi),還要征收各種稅。
百姓除了造反,沒有別的路可走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