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對朝廷和百姓,都是非常有利的?!?/p>
“后來的各朝稅法雖有所變動,但底子依然是兩稅法,包括大明。”
眾人都不禁點頭,兩稅法已經(jīng)如此優(yōu)秀,莫非你還能想到更好的法子?
陳景恪繼續(xù)說道:“從稅制的發(fā)展來看,呈現(xiàn)出三個特性?!?/p>
“其一,由繁而簡;其二,越來越全面;其三,減輕百姓負擔?!?/p>
朱元璋點頭道:“這個總結(jié)很好,簡化稅種能降低收稅難度,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杜絕貪官污吏巧立名目?!?/p>
“百姓身上的擔子輕了,能吃飽飯了,就不會造反?!?/p>
馬皇后和朱標也點頭贊同,是這個理。
陳景恪見他們果然都理解,就不再啰嗦,直接進入了主題:
“但兩稅法依然不夠精簡,也很不公正,百姓身上的擔子也并未減下來?!?/p>
朱元璋追問道:“你一一給咱說說,到底哪里有問題?!?/p>
陳景恪解釋道:“先說不夠精簡,這一條針對的是地稅?!?/p>
“地分三六九等,每塊地種植的莊稼也不同?!?/p>
“有種植棉花的,就用棉花交稅?!?/p>
“種小麥的,就用小麥交稅……”
“種粟的,所交的稅就是粟……”
“種同樣的莊稼,因為土地品質(zhì)不同,繳納的稅額也不同。”
“同樣一個地方,征收上來的農(nóng)作物,可能就有七八種之多?!?/p>
“放之全國,更是不知道有多少?!?/p>
“這些東西征收時麻煩,儲存也同樣很麻煩……”
“再說不公平,這一點體現(xiàn)在丁稅和徭役上?!?/p>
“東家有五口人一千畝地,西家也有五口人,卻只有十畝地。”
“可是征收丁稅的時候,兩家要出一樣的錢?!?/p>
“征徭役的時候,東西兩家也都是各出一個人。”
“表面看這很公平,可仔細想想,對西家太不公正了?!?/p>
“憑什么東家更富有,承擔的義務(wù)和西家一樣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