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布出來的規(guī)定包括,內閣學士永為五品,不得兼任等等。
至于駁斥權之類的,則是提都沒有提。
看到新公布的規(guī)則,群臣都有些茫然了。
一個秘書機構,有必要搞這么多條條框框嗎?
不過考慮到朱元璋廢丞相之舉,大家都以為這是朱標防范內閣坐大采取的措施,于是也就沒有多想。
只是他們不知道的是,他們確實猜對了,這就是防范內閣坐大采取的措施。
只不過,防范的方向和他們想的完全不一樣。
再之后,朱標就停止了對內閣的折騰,讓群臣以為到此為止了。
朱雄英有些不解,為什么不繼續(xù)改革了?
我還等著看熱鬧呢,你咋就停下了?
他就找到朱標,將自己的疑問問了出來。
朱標沒有直接解釋,而是笑了笑說道:“欲速則不達?!?/p>
朱雄英先是不解,等想明白其中的道理,就對陳景恪說道:
“我爹真是老狐貍啊?!?/p>
知道全部布局的陳景恪,也不得不再次感嘆朱標的沉穩(wěn)。
群臣又不是傻子,此時給內閣票擬權,他們馬上就能反應過來是怎么回事兒。
察覺到自己上當的文管集團,不管是為了自己的面子,還是為了自己的權力,都會反抗的。
到時候朝堂會亂,朱標和新內閣會被架在火上烤。
現在先緩一緩,過上幾個月,等大家習慣了新內閣,再給他們票擬權。
就算文官反應過來,也已經晚了。
這就是朱標,做事謀而后動,徐徐而行。
這一點和朱元璋截然不同。
換成老朱,哪管文官集團是怎么想的,制定好計劃之后馬上就要推行。
誰敢反對,先看看自家的戶口本夠不夠厚。
陳景恪之前的改革不可謂不激進,能如此順利就施行,完全得益于老朱的強勢。
父子倆的風格迥異,倒也不能說誰好誰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