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屬于越權,侵犯內閣的權力,這事兒是很嚴重的。
很多時候就是如此,我做不做,會不會做,那是我自己的事情。
我可以邀請你來幫忙,但你絕對不能隨便伸手。
反過來說,如果內閣無視幕僚的越權行為,那朱標會不會經常找幕僚干內閣的活兒?
時間長了,內閣就被架空了。
“所以,您現(xiàn)在應該做的,是把內閣制度完善起來?!?/p>
“然后我們把五年計劃的內容告訴他們,再幫助他們制定實施方案?!?/p>
“這才是符合官場規(guī)矩的做法?!?/p>
“而且這么做我們也輕松,內閣能學到新東西,兩全其美啊?!?/p>
朱標想了想,好像確實如此。
國家發(fā)展計劃,是前所未有的東西。除了他的幕僚團隊,就基本沒啥人知道。
內閣也同樣不知道,他們如何來執(zhí)行?
這就需要幕僚團隊手把手去教。
既然如此,何不先完善內閣,然后雙方一起干活呢?
干活的過程,也是學習了解的過程。
等方案制定好,內閣也能了解國家計劃的內容了。
到時候直接就可以執(zhí)行。
省去了很多麻煩,還避免了越權的問題。
想到這里,朱標終于點頭道:“是我疏忽了,這就將內閣進一步完善?!?/p>
之前已經制定好的政策,給予內閣票擬和駁斥權。
只是為了防止儒家掌控內閣,需要對內閣成員的成份進行限制。
就是從不同的群體,挑選成員進入內閣。
這就觸犯了儒家的利益,必然會遭到激烈反對。
換成朱元璋,肯定是不管三七二十一,我就硬做,誰不服就殺誰。
朱標不一樣,他更希望用政治手段,解決政治問題。
于是,他并未直接擴大內閣的權力,而是先對其成員的選拔做出了限制。
并且對內閣的權力,做出了限制。
比如不準兼職之類的。
沒有票擬和駁斥權,內閣只是幕僚機構,儒家并不重視,對這種改革沒有發(fā)表什么意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