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如此,我便先謝過希直兄了?!?/p>
之后兩人就不再談這些事情,而是單純的交流起學問。
在這里停留了四天,方孝孺才告辭踏上歸途。
設立新衙門
“一個布政司只有十七名命官,縣衙只有四個命官,鄉(xiāng)只有一名命官?!?/p>
“按照以前的制度,勉強是夠用的?!?/p>
“但在全新的制度下,連基本的衙門運轉都無法維持?!?/p>
“所以,特區(qū)必須要根據(jù)實際需要,增設更加專業(yè)化的衙門?!?/p>
陳景恪站在黑板前,滔滔不絕的介紹著。
對面坐著兩排人,第一排是朱元璋、朱標、朱雄英祖孫三人。
第二排是李善長、徐達、邱廣安等七名內閣學士。
在兩排座位的后面,還站著好幾排人,都是內閣行走。
每人手里都拿著一根炭筆,快速的記錄著他說的每一句話。
陳老師雖然不會做課后檢查,但誰對他的課理解的更深,誰就有機會優(yōu)先獲得重用。
大明的官吏選拔制度日漸模式化,想越級跳很難,必須從基層一步步走上來。
而官吏的任期,三到五年為一屆,干滿了才能提拔。
在這種情況下,一步領先就是步步領先。
內閣行走只是觀政,未來都要外放為官。
但什么時候外放,去哪里任職,擔任何職,直接關系著未來的上限。
毫無疑問,去即將設立的特區(qū),是最高的。
目前內閣行走有四十八人,計劃人數(shù)一百零八人,以后會有更多人加入。
相互之間的競爭非常的激烈。
想要爭取去特區(qū)的機會,最好的辦法就是深入理解陳景恪的計劃。
所以他們自然是最用心的。
對于地方衙門的官員不夠用這一點,朱標等人早就已經知道了。
五年計劃進展緩慢,很大一個原因就是缺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