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,莫欺少年窮,將來有你們后悔的時候。
兩人說笑了一陣,就開始討論正事。
先確定了這份周報放在哪個部門下面。
本來朱雄英是準備將其放在禮部名下,也算專業(yè)對口。
“聽說解縉在遼東干的還不錯,這次算是升遷,正好升一級放到禮部去。”
陳景恪卻并不同意:“禮部掌握科舉,再讓他們掌握了口舌,影響力過大了。”
“不如交給翰林院,也算是對他們的一種彌補?!?/p>
他為什么要這么說呢?
歷史上的翰林院是養(yǎng)望之地,是閣部搖籃。
經過陳景恪的變革之后,翰林院就成了純粹的修文館。
平日里最主要的工作,就是整理各類古籍,編修史書。
在某種程度上,去翰林院反而有點發(fā)配的意思。
但別看它地位尷尬,還不是誰都能進的。
能被‘發(fā)配’過去的,基本都是飽學之士,沒點水平的進去會被集體排擠。
頗有點圈地自萌的意思了。
基于這種情況,慢慢的翰林院就變成了,有真才實學但有點天真的官吏的去處。
這群人就是最好的編輯,將周報交給他們,也算是專業(yè)對口。
“不過只能讓他們從事稿件的審核工作,行政管理方面要另行配置官吏才行。”
聽完他的分析,朱雄英頷首道:“你說的多,你有理,就這么著吧。”
陳景?。骸啊?/p>
接著,朱雄英就寫了一道旨意,找朱標蓋了印章發(fā)往內閣。
以往皇帝直接下令就可以了,現在必須要先經過內閣同意并備案才行。
不過現在皇權的威望足夠大,內閣自然不會在這種事情上唱反調。
更何況這還是陳景恪提議的,就更沒有人會反對了。
內閣同意之后,接下來的事情就簡單了。
抽調工匠和銅料制作字模,此事自然不用他們操心,直接給工部下了一道旨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