淡馬錫失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,有他這個總督軟弱,有權(quán)貴的商隊橫行霸道。
南洋大族推波助瀾也是其中的主要原因。
他們不服王化,和番蠻勾結(jié),替權(quán)貴銷贓……
如果沒猜錯,就是從那時候開始,朝廷決定放棄南洋大族,將一切推倒重新洗牌。
也就是說,自己才是導(dǎo)致這一切的罪魁禍?zhǔn)住?/p>
想通這一切,他只覺得一股巨大的壓力襲來,壓的他喘不過來氣。
過了好半晌,他才恢復(fù)過來,但臉上再沒有一絲輕松之意。
他知道淡馬錫失敗帶來的后果很嚴(yán)重,卻沒有想到,遠比自己想象的還要嚴(yán)重的多。
甚至直接影響到了大明的整個南洋策略。
前后因此而死的人,可能要超過百萬之巨。
這個因果實在太大了,大到了他有些無法承受。
但這反而更加堅定了他去南洋的決心,一定要彌補自己的過失。
等情緒徹底平緩下來,他才繼續(xù)往市場方向而去。
大街上人群絡(luò)繹不絕,越靠近市場人群越擁擠。
各種叫賣聲、呼喊聲充斥耳邊,顯得異常的熱鬧。
雖然海津城還沒有修建好,可聞到味兒的商人們早就蜂擁而至。
他們雖然不完全知道什么叫特區(qū),卻知道淡馬錫是怎么回事兒。
試想,哪個商人不想去淡馬錫那樣,對商人友好的地方經(jīng)商?
更何況,朝廷直接下令,環(huán)渤海帶的鹽全部在海津城交易。
商人就算想不來都不行。
但繁華之下,許柴佬卻看到了許多不和諧之處。
比如街道秩序混亂,很多商家的攤位突出街道,恨不得占據(jù)半條街。
地上到處都是垃圾,行人一邊捂著鼻子路過,一邊毫不猶豫的將手里的垃圾丟在地上。
靠右行走是基本規(guī)則,越是熱鬧的集市這一點就越重要。
大家都靠右走,隨著人流一點點挪動,速度雖然不快,卻總歸是在動的。
要是不分左右亂走,只會越來越亂,最后弄成死疙瘩誰也走不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