朝堂發(fā)生的事情,很快就傳了出去。
即便科舉近在眼前,讀書人也忍不住參與討論。
對于啟用黃帝紀元,他們不出意外的給予了支持。
很多人甚至紛紛高呼陛下圣明,大明乃華夏正統(tǒng)。
朱元璋聽到這些消息,自然是十分的開心,賞賜了陳景恪許多寶物。
不過對于《華夏簡史》,讀書人的意見就比較多了。
主要集中在華夷問題上。
有人支持,理由是先賢都說了‘夷狄入中國,則中國之’。
只要他們愿意學習華夏禮儀,那就是華夏之人。
有人反對,理由也很充分,華就是華,夷就是夷,豈能同論?
雙方爭論的很激烈,誰都說服不了誰。
華夷之辯自古有之,雙方誰都說服不了誰。
誰能占據上風,只看朝廷的意思。
朝廷比較具有包容性,例如大唐,那‘入則華夏’一派就占據上風。
長安成為國際性大都市。
相反的就是宋、元以及后來的滿清,對身份尤為的強調。
華夷之辯也最為激烈,而保守派占據絕對上風。
現(xiàn)在的大明,朝廷支持四夷皆華夏支脈,所以很快包容派就占據了絕對上風。
之所以會這么快就分出結果,很大一個原因是科舉臨近。
誰都不想被人扣上一個,‘反對朝廷政策’的大帽子。
立場這東西,哪有利益來的重要。
朱元璋對讀書人的識時務很是滿意,但同時也非常鄙視他們的操守。
-----------------
自從那日在酒樓被一少年駁斥,方孝孺就將自己關在了客棧,謝絕了所有訪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