陳景恪也不需要他勸,感慨過后,看著他說道:
“師父有事弟子服其勞,你可愿意幫我完成這個愿望?”
“這……”朱橚猶豫了。
不是他不愿意,而是他也沒時間。
外科手術要研究,編寫可食用植物的書籍,編寫常見疾病診療書籍,甚至還要開醫(yī)學院……
分身乏術。
可是想到陳景恪無私傳授醫(yī)術,他又實在無法拒絕,只能硬著頭皮道:
“好,我一定不會讓老師失望的,只是……可能需要一些時間才能編好。”
陳景恪笑道:“你誤會了,我不是讓你自己寫,而是找人編寫。”
朱橚愣了一下,說道:“找人編寫?您自己也可以啊,為何……”
陳景恪解釋道:“你應該知道算學研究班吧?推廣醫(yī)學只靠你一個人,是非常難的?!?/p>
“必須要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進來?!?/p>
“編寫醫(yī)書是一個很好的凝聚相關人才的契機。”
畢竟不是所有人,都有能力寫一部屬于自己的醫(yī)書。
參與到別人的醫(yī)書編寫中去,掛個名字,是最好的選擇。
“只要能將人聚集在一起,有的是辦法,讓他們拿出壓箱底的醫(yī)術進行交流。”
“借助群體的力量,可以編寫醫(yī)書,可以更好的研究醫(yī)學,推廣新醫(yī)術?!?/p>
“如果你想建立醫(yī)學院,也可以從這些人里面選擇先生?!?/p>
朱橚自然知道算學研究班,或者說但凡關注陳景恪的人,沒有不知道它的。
更知道它在陳景恪的計劃里,起到了多大的作用。
不少人試圖復制這種模式,但沒有一個能成功的。
究其原因,算學研究班能組建的根本原因,是陳景恪拿出來的劃時代算學知識。
參與進來,穩(wěn)定能在史書上留下姓名。
如果能在這套新知識體系里有所創(chuàng)新,那就有機會單獨署名。
但凡有點追求的人,自然趨之若鶩。
可是在這個時代,又有幾個人能拿的出這種知識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