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過還好朱雄英不是悶葫蘆性格,有問題就去找陳景恪求教。
陳景恪雖然沒有學過教育學,但作為醫(yī)生,心理學是必學的。
再加上行醫(yī)過程中接觸的實際病例,網(wǎng)上看到的信息……
他對教育還是了解一些的。
對于朱雄英的很多問題,他都給出了解答。
有些問題暫時無法解釋,也會幫他開解。
有句話說的好,解決問題的速度,永遠趕不上制造問題。
老朱灌鴨式教學產(chǎn)生的問題,很快就超出了他的解決速度,朱雄英心中積累了大量的疑問。
這些問題,有些無所謂,靠著時間就能找到答案。
有些問題會影響到他的思維成長的。
沒有辦法,陳景恪只能找到老朱,將問題講了一遍,然后苦口婆心的道:
“陛下,我知道您望孫成龍心切,可太孫才九歲啊?!?/p>
“您這樣教很容易出問題的……應該循序漸進慢慢教?!?/p>
“況且,我以為現(xiàn)在提高他的眼界,培養(yǎng)他的思維方式,比學會批改奏疏更重要?!?/p>
“您現(xiàn)在的教育方式,就是在扼殺太孫的自我個性啊。”
朱元璋不確定的道:“咱真的過了?”
陳景恪說道:“您想想,當年是如何培養(yǎng)太子的?!?/p>
這一對比,就更明顯了。
太子先接觸一些簡單的奏疏,等十幾歲學有所成,逐漸接手部分政務。
到朱雄英這里,步子邁的就有點大了。
朱元璋尷尬的道:“嗐,是咱心急了點,以后會挑一些有特點的奏疏給他?!?/p>
說完,老朱心里嘆息一聲,偷懶計劃失敗。
之后他沒有再如這般教朱雄英,而是挑選一些比較有代表性的奏疏,拿給朱雄英讓他練手。
能不能給出解決方案不重要,重要的是讓他知道朝廷會遇到這方面問題。
然后讓他思考,為何會出現(xiàn)這方面的問題,如何解決。
如此一來,效果就出來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