陳景恪的功勞也被提起,畢竟上次朱標當眾承認,是他一手策劃了黃河改道之事。
不過對于封賞,朱元璋只是一句:
此事我自有考量,就暫不封賞了。
但所有人都知道朱元璋是什么意思,陳景恪和福清公主的婚事,現在可謂是人盡皆知。
肯定是留到賜婚的時候,一并封賞了。
但要說最大最受關注的一件事情,無疑是重新核定功勛之事。
經過幾個月的復核,勛貴和文官之間私下幾經爭斗,終于在年底拿出了雙方都滿意的結果。
這一波就有數萬人被晉封,或是授爵或是授勛,其中授勛占大多數。
同是爵位,相互之間也有區(qū)別,大部分人都沒加開國二字,也就是要降等襲爵。
只有極少數才加了開國,世襲罔替與國同休。
至于勛,第一等的柱國總共就三個,分別是徐達、李善長和已故的常遇春。
第二等的護軍只有十六位,包括馮勝、傅有德、李文忠、鄧愈等。
第三等的都尉就比較多了,藍玉、曹震、張翼等,全都是這一級別。
藍玉只得了一個都尉,不是誰有意打壓他,而是他從未獨立領過兵。
第一等的柱國就不說了。
第二等的護軍,原則上只有當過方面軍主帥,才有資格獲得。
藍玉作為先鋒大將,往往是作為副將出征,所以只能被授予都尉。
但對于他來說,這也是一個極大的刺激。
得知自己竟然只得了一個都尉,他已經開始摩拳擦掌,準備下次獨立領兵作戰(zhàn)。
柱國不敢想,但必須要弄個護軍回來。
和他同樣想法的將領,不知道有多少。
可以說,一個軍功爵制,瞬間就把大明的軍心士氣給拉滿了。
后面幾個勛位,獲得的人就更多了。
尤其是下三勛,獲得的人數是最多的。
很多獲得勛位的人,早在十幾年前的立國戰(zhàn)爭中就戰(zhàn)死了。
他們的家人早就忘記,自家也是開國功勛之家,也從未因此享受過國家優(yōu)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