所以我們?yōu)槭裁丛鞓I(yè)趕快懺悔,是對的。因為從這個時候這個業(yè)開始遮止,把這個業(yè)的勢力破壞掉。我們一個人不可能落入空性,所以我們的心一定做出一種對待觀。你不是隨喜這個業(yè),你就是呵責這個業(yè),站在懺悔的角度就是呵責,所以說變異而熟,就是說你可能出家修行只有十年,你這十年當中用功,懺除業(yè)障、積集資糧,但是你來生受用果報的時候不止只有十年,可能你是幾劫、乃至于幾萬劫的諸天的果報。所以說因地的業(yè)跟果報的時候,它數(shù)量產(chǎn)生很大的落差,很大的變化。
為什么叫異?第八識它在成熟果報,把業(yè)轉(zhuǎn)成果報的時候,因為有時間上的前后差異,有性質(zhì)上的差異,有它的數(shù)量的差異,所以叫異熟識。這個異熟識,第八識它本身不造業(yè),第八識不能造業(yè)的,它的功能只是把你的業(yè)力保存下來,然后遇到適當?shù)囊蚓壈阉尫懦鰜恚@是第八識,叫做因緣變。
二、前六識
第二個再看看前六識,前六識是一個重點,前六識叫做了別境識,它對于整個六塵的境界有明了分別的功能,就是說你的眼睛能夠看到顏色,你的耳朵能夠聽的到音聲,主要就是有前六識,你不能說我眼睛能夠看到,不對,眼睛只是個色法,是因為你的眼識,你眼睛當中有一個明了識叫眼識,它是依止眼根去了別色法,你耳朵也不能聽聲音的,是因為有耳識在里面,有一個心識、一個明了的心識叫耳識,所以說我們整個八識造業(yè)力最強的就是前六識,特別是第六識。
當然第六識要造業(yè),它還要前五識的幫忙,你沒有眼睛的幫忙,沒有耳朵的幫忙。第六意識要造業(yè)是有困難的,所以真正去了別外境去造作業(yè)力的是前六識。這個是講到第二類。
三、第七識
第三類,第七識叫思量,第七識它也不造業(yè),它叫思量,它能夠思惟度量,思量在本頌當中講到它有兩個方向:第一個它隨順無明來思量,它就思量有一個真實的自我。第六識去造業(yè),本來第六意識剎那剎那生滅的,這個時候,第七識是就在剎那剎那的第六識當中捏造一個自我意識出來,所以第六跟第七兩個是在一起的,第七識是前六識的根。
諸位都應該知道,也都學過《百法》跟《八識規(guī)矩》。所以說第七識是一個思量,當它顛倒的時候是思量我相法相,產(chǎn)生我執(zhí)法執(zhí)。那么當?shù)谄咭庾R用佛法來調(diào)伏以后,它的思量是跟我空法空的真如理相應,就變成清凈的,這就是所謂的第七意識了。
第七識跟前六識是相互作用的,相互作用。在造業(yè)的時候是前六識,夾帶第七意識,第八識是把它保存下來,適當?shù)囊蚓壴侔褬I(yè)力釋放出來。當然這只是一個簡單的說明,到后面把這個三能變:初能變、第八識。二能變、第七識。第三能變前六識。后面會廣泛的說明。
這個地方有沒有問題,可以提出來討論。
我們這個第八識,它在保存業(yè)力的時候,我說過,就是說它要釋放哪一個業(yè)力就不知道了。比如說外道、外道在修行當中只有行動力,只有修行的行力,它也是有出離心,也持戒、修苦行,但是他沒有正確的觀照。律上說外道看到牛死了以后生天;外道的禪定當中也看到狗,狗死了也升天了,說狗的行為跟牛的行為是讓我們升天的因緣,所以他就要求大家向牛學習吃草,向狗學習,這是錯誤的。佛法的意思就是說,它之所以生天,是因為它阿賴耶識當中有某一部分的善業(yè)成熟了,釋放出來。跟它今生做狗做牛的行為是沒有關(guān)系的,是這樣子的。
所以你這個修行者今生有痛苦,跟你今生不一定有關(guān)系,那是前生的業(yè)力。你今生的修行的善業(yè)多分來說,大部分來說都是來生才受用。我們說生命是一個無止境的水流,很難觀察,一個無止境的水流怎么觀察?佛陀告訴:簡單觀察,分成過去、現(xiàn)在、未來,分成三段,過去的因招感現(xiàn)在的果,那么你依止果又創(chuàng)造一個新的業(yè)力,又去創(chuàng)造來生的果報,又構(gòu)成一個生命的相續(xù),業(yè)果的相續(xù),心識的相續(xù)。
當然這個地方我們有兩個選擇了,菩薩畏因,眾生畏果。一般人沒有了解唯識的思想,不了解因果的道理。一般人在生命當中——眾生畏果,一般人是注重生命果報,我現(xiàn)在的果報要快樂,我不允許痛苦出現(xiàn)。那么他會為了追求今生的安樂果報,犧牲他的業(yè)力,不惜造業(yè),愚癡。就算他成功了,一個人如果因為造業(yè)而得到安樂的果報,我們要知道造罪業(yè)不可能招感安樂的果報,那表示說他本身就有善業(yè),不是造罪業(yè)你也可以得到這個果報。
一般人是重視果報,我們修行者不是。我們遇到痛苦的時報,我們會認為這是過去的業(yè),我應該隨緣消舊業(yè)——認命!重點是我不應該再造罪業(yè),所以修行者會注意因地,菩薩畏因,因為我知道我造這個因,以后會創(chuàng)造一個來生的果報,我現(xiàn)在果報是前生的業(yè)所招感的,讓它過去讓它釋放完就算了。所以講,我們每一個生命的每一個點(生命就像一個水流),每一個點都同時有兩個東西,第一個受用果報,第二個創(chuàng)造業(yè)力,受用果報、創(chuàng)造業(yè)力。
我們修行人重視是在因地創(chuàng)造業(yè)力,至于現(xiàn)在是快樂、是痛苦、是尊貴、是貧賤,那個是沒辦法改變的,那是前生的業(yè),預知前世因,今生受者是,重點是預知來世果,今生作者是。所以這個心識有兩個部分,我們再復習一下,第一個,它有造業(yè)的功能,就是前六識跟第七識。第二個心識有儲藏的功能叫第八識,有的心識是負責儲藏,有的心識是負責造業(yè),構(gòu)成整個個體生命不斷的流轉(zhuǎn),不斷的變化,不斷的相續(xù)。大家有沒有問題可以提出來討論討論。
我先了解一下我們之間的一個互動關(guān)系,你都沒有聽過唯識的請舉手,好。謝謝。
《三十頌》嚴格來說初學者是不適合,我盡量把它講淺一點,但是你聽不懂,我希望你不要放棄,因為有時候佛法也不可思議,諸位今生沒有學,你很難說你前生沒有學過,從異熟識的角度,你今天會能夠來到有講唯識,講《唯識三十頌》的地方,也可能你前生學過,沒準在后面哪一句話會觸動你過去的善根。你只要堅持下去,可能你聽到后面你會懂。所以剛開始你們覺得很生疏,這個法你好像沒有熏習過,但是沒關(guān)系,你越聽后面就越清楚。
如果你在學大乘教法,你不學唯識學,那你這個大乘教法就很難清楚,這個緣起你很難清楚,你很難清楚的話,你在斷惡修善的時候,就不知道你的心中哪些應該斷,哪些該建立,有所破壞、有所建設。你在斷惡修善的時候,你就會籠統(tǒng),影響到你斷惡修善那個堅定的信心跟力量。因為你教法的學習不夠,你觀照力就會模糊,觀照力模糊的時候,你在斷惡修善的時候就會猶豫不決。
研究唯識學是很辛苦的,說實在,我自己的經(jīng)驗,但你研究過以后會受益很大,你看到這個人是怎么回事,這個人他有他的前因后果,他的心識是怎么變化?
所以說我們在研究唯識的時候,預定有十二次十二堂課,我們大略的把《唯識三十頌》帶一次,那么只要諸位愿意學習,我相信諸位這個課程一定會得到一個很大的收益。如果你已經(jīng)有唯識的思想,我希望對你有所幫助。如果你是個初學者,我希望唯識學這個課程會給你一個大綱的了解。
大家都沒有問題。好,今天到這個地方,我們回向,請合掌:
愿以此功德
莊嚴佛凈土。
上報四重恩
下濟三途苦
若有見聞者
悉發(fā)菩提心
盡此一報身
同生極樂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