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的生命要做三件事,在我有生之年第一個斷惡、第二個修善、第三個度眾生。那么他有這樣的作意呢,就帶動觸受想思,就造成一種還滅門,所以五徧行的次第是有這樣子差別。當然這樣講,這個作意就很重要,一個人修行人是成功失敗,就是你是不是有作意,你沒有作意那就由觸帶動。
作意是整個生起善念惡念的關鍵點!
在《成唯識論》當中講到,這個作意是怎么來的呢?作意在《成唯識論》當中有四種力量而形成作意:
(二)以四力成就作意
境界力
憶念力
希望力
串習力
一、境界力
你接觸的環(huán)境會影響你的作意,一天到晚接觸這些五欲的環(huán)境,你很容易生起邪惡的作意,你一天到晚在三寶的境界活動,你就能夠生起善的作意。說孟母三遷:中國的圣人孟子,孟子他能夠成就孟子也是有他的因緣。他一開始住在菜市場旁邊,當然孟子很聰明,但這個聰明是不決定的,可能是往善也可能往惡,那么他在菜市場旁邊的時候,他整天就學人家怎么樣賣菜,怎么樣去計算這個價錢?他母親一看這不行,這樣下去以后是個賣菜的,不可以!就搬到墳墓旁邊,搬墳墓旁邊孟子就整天看人家怎么樣祭祀,怎么樣吹喇叭打鼓,他也學會了祭祀的禮儀。他母親還是不滿意,這個作意還不好。后來就搬到學校旁邊,整天看人家讀書,這個時候孟子也學習人家讀書,廣讀圣賢之書,久修圣賢之道,產(chǎn)生了一代的孟子。所以這個環(huán)境會影響我們的作意,你所接觸的環(huán)境。
二、憶念力
這個環(huán)境消失以后,你說我出家這么久了,很多事情都已經(jīng)過去了,我不斷的憶念:可能懷念五欲的境界,或者懷念過去的人事。你不斷的懷念,也會影響作意。說你雖然在三寶面前許下誓愿,產(chǎn)生一個清凈的戒體,有防非止惡,但是你不斷的憶念五欲的境界,會破壞你的戒體、傷害你的戒體。憶念力會主導你的作意。雖然你今天很真誠的面對三寶發(fā)愿,產(chǎn)生一個清凈的作用——所謂的戒體,來保護你自己的善根,但是你不能憶念邪惡的境界,所以憶念力也會產(chǎn)生一種作意。你不斷的去想它,你的心也會產(chǎn)生一種作意。
三、希望力
你對生命的希望,你的人生的目標也會影響你的作意。有些人的人生的目標就是追求現(xiàn)世的快樂,追求五欲的快樂,來生去哪里?這跟我不重要,這種人很容易生起邪惡的作意。有些人覺得說今生過得痛苦一點,簡單一點沒關系,來生往生極樂世界要緊,這個人就很容易生起念佛憶佛的作意,所以你心中的希望影響你的作意。
四、串習力
習慣性的動作,你每天在睡覺之前一定要拜一部八十八佛,你今天拜、明天拜,時間到了,你很自然的時間一到你就會去搭衣,就會去拜佛。你的不斷串習,也會產(chǎn)生一種作意。
這四種力量在《成唯識論》當中,它比較強調(diào)是憶念力,因為外境不是我們能控制的,說哎呀,所有的事都不要來干擾我,染污的境界都不要跟我接觸,事實上也不可能,因為我們生長在穢土,又不是生長在凈土,偶爾要出去辦事、干什么的。所以這個境界力我們盡量避免,但是不能完全消失。
重點在于內(nèi)因力——憶念力、希望力、串習力。這當中《成唯識論》很強調(diào)憶念力,就是你要念佛念法念僧,來加強你的作意。所以你剛開始受戒的時候,那是一個很粗胚的戒體,很薄弱的戒體,那么你戒體要不斷的加強,憶念是個關鍵。
在窺基大師注解的《唯識二十頌》的疏記當中,他講一個小故事:說是佛在世的時候,印度有很多的國家,有十六個小國,其中一個小國家,叫做娑婆羅那國,這個國家的國王就是娑婆羅那國王,這個國王他有一個特殊的功德,他長的很莊嚴,那么這個國王對自己的身相莊嚴,他也特別的感到非常的滿意,所以他每一年一定要舉辦一個選美大賽,這國家的人,哪一個人能夠比國王莊嚴,賞金一千金。那么辦了很多次選美大會以后,沒有一個人比國王莊嚴,當然這個國王覺得也沒什么意思了,后來有一個大臣就跟國王建議說,國王你不要老是跟自己的國家比,你要有廣大的胸量,你跟外面國家的人,其他人莊嚴來比比看,全印度你是最莊嚴,你才值得贊嘆。
那么國王就說,印度里面有誰長得莊嚴呢?有智慧的臣子就說,我聽說佛陀有一個弟子叫迦旃延尊者,他這個人善于說法,而且長得很莊嚴,請他來比比看,你要比勝了,你就是真的是很莊嚴。好,這個娑婆羅國王就派了很多的使者,去請迦旃延尊者,那是阿羅漢——三明、六通、八解脫,請阿羅漢不是說法,是比莊嚴,當然迦旃延尊者他入定觀察這個人跟他有過去有因緣,可以度化他,這就答應。
迦旃延尊者來到娑婆羅那國,兩個人就在選美大會就比莊嚴,果然迦旃延尊者比娑婆羅那國王還莊嚴,那么這個時候娑婆羅那國王就甘拜下風,這世間上眾生的根機各式各樣,有些人是你要能夠講道理給我了解,我就拜你做師父,有些人是你比我莊嚴,我就拜你做師父。那么娑婆羅國王就拜迦旃延尊者做師父,拜了他做師父以后就說,師父啊,你是一個阿羅漢,你應該知道生命的因緣法,說你為什么能夠長這么莊嚴呢?言下之意就是說他想要修莊嚴法。
迦旃延尊者就說,過去生我曾經(jīng)做一個小沙彌,我做小沙彌的時候,我在僧團是做什么事呢?做清潔的工作,打掃大殿、打掃寮房,洗洗廁所,專門做這工作。有一天我在打掃的過程當中,一個乞丐來向我乞食,小沙彌說,這個東西是來自信施的供養(yǎng),你要吃這碗飯,就要跟我一起工作,你把這個工作做好了,我就把我的飯分一半給你。乞丐說,好!那么從今以后,乞丐每天來跟小沙彌一起工作,打掃大殿、打掃廁所,這個沙彌就把他這部分的飲食分一半給乞丐。迦旃延尊者說那個時候你就是那個乞丐,因為在僧團當中做清潔工作,所以你有福報做國王,有清潔的因緣所以身相莊嚴。
娑婆羅那國王一聽,我過去一生只是在三寶境界里面掃地,就做國王就這么莊嚴。如果我今天能夠盡形壽的皈依三寶修學佛法,那是一個什么樣的功德境界?他就生起信心了。國家讓給他弟弟,就跟迦旃延尊者出家去了。跟迦旃延尊者出家以后,迦旃延尊者就想:你是這個國家的國王,你在這個地方托缽,大家都把好東西給你,你得到那么多恭敬,你沒辦法修行,就把娑婆羅國王帶到隔壁的國家,到阿盤帝國去修行。當然修行是在山中修行,跟迦旃延尊者住山洞修四念處,有一天迦旃延尊者剛好出去外面去說法,就留娑婆羅那國王,這個修行者在山洞里面修行。
這一天剛好阿盤帝國的國王帶著宮女到郊外來游玩,國王當然是一個放逸的境界,到處唱歌、跳舞、喝酒、吃肉,累了以后國王就睡覺,宮女就到處跑了??吹揭粋€山洞一個修行人長得很莊嚴,就跟他東問西問。國王醒過來以后去找這個宮女就找到這個山洞,就看到了娑婆羅那國王,國王當然就產(chǎn)生嫉妒生起嗔心。就問這個修行者說你得到四果沒有?他說我沒有得到四果,三果、二果、一果都沒有,那么你得到四禪否?也沒有,三禪、二禪、初禪都沒有,這個國王就很生氣,你連初禪都沒有,你沒有離欲,你沒有離欲你怎么能夠調(diào)戲我的宮女呢?就叫侍衛(wèi)去打娑婆羅那國王,看注解上說打得很嚴重,整個人昏睡過去了。
昏睡過去以后,一直到黃昏的時候,迦旃延尊者回來以后,才用這個水把他潑醒,才醒過來,醒過來以后傷痛非常嚴重。當然娑婆羅那國王沒有離欲,他就生起很堅定的嗔心。他就跟他師父說,師父,我在山洞里面沒有去招惹這個國王,這個國王就莫名其妙打我,我一定要去報仇,我要回去向我弟弟借軍隊,把阿盤帝國消滅,把國王抓到懲罰這個國王。迦旃延尊者說不要這樣做,你這樣子做就造成殺業(yè),會有痛苦的果報出現(xiàn)。娑婆羅那國王說,師父,我的心就像石頭一樣堅固,不能改變,不能再改變,這件事一定要做。那么迦旃延尊者說這樣子好了,要做也是可以的。也是可以但是天也黑了,你也不急著這一天,你明天早上再走好了,就在這個山洞里面睡一個晚上。
迦旃延尊者是阿羅漢,他就會給他一些夢境,給他一點消息,娑婆羅那國王在當天晚上做夢的時候,他就夢到他回到他的國家,向他弟弟借軍隊,浩浩蕩蕩興師問罪打阿盤帝國。剛開始是氣勢很旺還打勝了,到最后因為他太驕傲了,后來就被阿盤帝國全力反攻,反而是打敗了,打敗以后娑婆羅那國王就被抓住了。阿盤帝國國王就說這一次的戰(zhàn)爭完全是你引起的,死了這么多的人你要負完全責任,就送到這個斷頭臺準備砍頭。等到劊子手要砍頭的時候,娑婆羅國王產(chǎn)生一個非常堅定的追悔之心,師父啊,趕快救我!就醒過來,醒過來是一場夢,當然在夢境當中,他想要報仇的惡念也消失了。后來這個時候迦旃延尊者為他講四圣諦法,苦、集、滅、道四種因緣,他證得初果,當下證得初果。
這是窺基大師《唯識二十頌》的注解講到這個故事。那么這個故事我們可以去了解,就是娑婆羅那國王剛開始起的一個邪惡的作意,一念之間,所以說,你看他這個惡念沒有消滅,他要真的去打仗,他來生肯定到三惡道,可能再受刀山油鍋的果報。但這個惡念能夠破壞以后,證得初果。你說這個生命是不是在一念之間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