相分就是一種相狀,是識所緣的一個影像,所以這個相就是相狀,人有人的相狀,房子有房子的相狀。在六塵當中
,色塵有青黃赤白、聲音有高低曲折等等的相狀,法塵有五塵落謝的影像,所以八識所緣的境界都叫做相分,這個相分就是所緣義。
相分有兩種,諸位要知道,一個叫本質相分,本,根本的本;質,是質量的質;一個叫影像相分。本質相分是由眾生的共業(yè)所召感的叫本質相分,那么影像相分是個人的別業(yè)所變現(xiàn)的,叫影像相分。
我們做一個說明,比如說我們眼前這尊佛像,這尊佛像從客觀的角度,它有它的本質相分,大家的共業(yè)所招感,但是每一個人的眼識去看佛像的時候,它從本質境就變現(xiàn)成你自己的影像相分,然后你自己在你的影像相分里面去生起活動,我們不能在本質相分活動,不可以!就是我們這念心跟境界接觸的時候,要把本質相分轉成自己的這一部分的影像相分,我們才能夠去受用。
見分——見謂“照燭”,乃識之了別照境功能,“能緣”為義。凡八識對境所起之“了別”作用,皆“見分”所攝。
見分就是了別義,它是能緣,八識對境界生起的一種照了的功能。比如說六識,見聞臭嘗覺知,這個都是見分。其實整個八識的作用都叫見分
,異熟、思量、了境都叫見分。見相二分它的依止處叫自證分:
自證分——謂能親證自“見分”緣“相分”不謬,能作證故。此為識之自體,見相二分之用,皆依此而起故,亦名“自體分”。
當然見分攀緣相分,見相二分它們在相互作用的時候,當然見分是能緣、相分是所緣,這兩個有一個依止處叫自證分,那么自證分又依止證自證分:
證自證分!謂能親證第三自證分,緣見分而不謬故名“證自證分”。
——糅合《宗鏡錄》——
所以自證分它又以證自證分為自體,這兩個都叫自體,所以這是一種體用的關系。自證分、證自證分是一個自體,相分見分是一個作用,那么作用當中又分成能所,見分是能緣、相分是所緣,所以這個就是一個體用能所的關系。我們看譬喻了就容易清楚了:
附表十五——識有四分
(二)四分三喻
識有四分,我們先看第一個譬喻
《在成唯識論》當中用鏡子來譬喻,我們先看自證分的部分,鏡面當然是所有的影像、所有的光明的依止處,叫做自證分,那么自證分它表現(xiàn)出來的作用就是見相二分,見分就是光明,它能照,你要沒有光明你不能照鏡子,有光明以后就把人的相狀在鏡子里面表現(xiàn)出來,表現(xiàn)出來這叫相分。那么不管自證分、見分、相分,這三個都要依止證自證分,就是鏡子背面的水銀,就是體用的關系。
(請)
n
第12集《唯識三十頌直解》
再看第二個比喻,比如說我們用這個尺去量這個布,當然尺是能量,布是所量,但是你這個尺去量布是依止智慧,你要是沒有判斷力,你叫一個小孩子去量,他也沒辦法去讀尺的刻度。所以智慧是這個尺量布的一個自證分,那么這個智慧是依止人(證自證分),就可以知道體用、能所的關系。
我們再看第三個譬喻,比如蝸牛,蝸牛對外境的了別,蝸牛有一個外殼,殼里面有一個頭是自證分,頭當然依止外殼(證自證分),頭一活動的時候同時生起兩個觸角。一個是能緣的見分,一個所緣的相分,這就是體用、能所的關系。
比如說我們第六意識見分的明了性、了別的功能去念佛,當然第六意識的了別性是一個見分。第六識能夠了別到見分,那么這個佛號,你心中要創(chuàng)造一個佛號的影像,就是你的相分,那么你的見分去了別相分的時候,一次一次的了別的時候,突然間打妄想,打了一段時間以后,你發(fā)現(xiàn)你打妄想不對,那么你為什么會發(fā)覺你打妄想呢?你的見分已經(jīng)在打妄想,已經(jīng)把佛號丟掉在其它的環(huán)境活動,那么你的見分在攀緣相分的時候,你怎么知道你打妄想呢?背后有一個自證分,它知道!它比見分更微細,它知道你在打妄想,就是有一個明了的心識在背后,它知道你有沒有打妄想,因為見分已經(jīng)在打妄想,它不可能知道它打妄想,它本身糊涂了。所以說在整個心識活動當中一定是要有四分的相互作用,有體跟用。
四分的作用在外道小乘唯識的說法有所不同,看它的能所、體用關系。當然心識都有能所:
一、
外道的思想:他認為能分別的是心識所分別的境界,這個心識跟境界造作的時候,他所依止的是神我、有一個自我。境、識跟神我這三個是個別獨立的,當然佛法是否定,佛法是無我的思想。
二、小乘的學者:他已經(jīng)提升了,他不認為有個我,小乘的學者是認為我們能夠生起了別,也是因為有根,能量的是根,所分別的是境界,那么根在攀緣境界的時候以心識為自體,當然這個地方講第六意識,那么小乘學者的問題出在:他認為——根、境是獨立的,心外有法,離開了心有根跟境所得。那么當然小乘學者修無我觀,不管你的根跟境怎么敗壞,反正我的心識沒有一個自我,沒有自我的話,它死了以后就入涅槃,就這樣子。
三、大乘唯識的學者:是不同意這個根境識的互相作用,他認為說能了別的是見分,那么你所了別的影像,其實這個影像你不能攀緣心外的影像,你跟心外的影像接觸的時候,要先轉成你心中的影像,然后你在你自己心中的影像里面攀緣,那么見分攀緣相分的時候是以自證分為自體,都沒有離開心識,這就是唯識的思想。
佛在經(jīng)典里面講到阿育王過去的因緣,佛陀有一天帶著阿難尊者去托缽,這一天佛陀不是到都市,是到鄉(xiāng)村去托缽,在鄉(xiāng)村的道路當中,有一群小孩子在泥土中玩耍,他們把泥土堆成一個城堡,城堡當然有宮殿、也有倉庫,小孩子就把泥土做成小丸子,把小丸子當作珍寶一樣,就堆放在倉庫里面。佛陀當然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一個功德的光明相,慢慢的帶著阿難尊者走過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