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靈官目光轉(zhuǎn)向太陰星君,沉聲道:
“太陰星君,還需勞煩你密切留意牡丹仙子近期的行蹤?!?/p>
(請)
帝君私通
“若是牡丹仙子再度前往方丈仙山,煩請即刻知會于我。”
太陰星君微微頷首,朱唇輕啟,聲音清冷而悠揚(yáng):
“大靈官但請放心,太陰星輝所及之處,皆是我之耳目?!?/p>
“凡月華之所照,我皆可洞察之?!?/p>
王靈官贊許道:
“如此甚好。”
“我將率領(lǐng)五十靈官嚴(yán)陣以待,隨時準(zhǔn)備奔赴方丈仙山。”
太陰星君微微沉吟,又問道:
“若昊天鏡照見東華帝君與牡丹仙子確有私情,我們當(dāng)以何為號,發(fā)起行動?”
太白金星思索片刻,開口道:
“便由卷簾大將‘摔杯為號’吧?!?/p>
“我去稟報玉帝,著卷簾大將再去寶庫中取一個‘琉璃盞’杯?!?/p>
“此琉璃盞碎裂之時,可釋放出單向的琉璃神光,縱使千里之外,亦能清晰可見。”
“屆時,可將琉璃盞投擲于云層之中,以此向王靈官傳遞行動指令?!?/p>
……
擊鼓、鳴鑼等,動靜太大,在古代秘密行事之時,無疑是自曝行蹤之舉。
故而,古時之人常以“摔杯為號,就席間殺之”之法,于無聲處聽驚雷,于靜默中起波瀾。
“摔杯為號”,常常作為古代,政治斗爭、軍事行動或暗殺計劃中常被用作傳遞行動信號的手段。
一般都是,主人杯子一甩,五十刀斧手們一擁而上,將目標(biāo)人物亂刀砍死,瞬間結(jié)束一場血雨腥風(fēng)。
比如:鴻門宴上范增曾以摔玉為號,示意“項羽殺劉邦”。
三國之時,孫權(quán)假意與劉備聯(lián)姻,計劃以摔杯為號“刺殺劉備”,但因趙云識破計謀,吳國太意外摔杯導(dǎo)致伏兵混亂。
周瑜曾計劃在宴請劉備時,示意伏兵行動“刺殺劉備”,奈何關(guān)羽隨行護(hù)衛(wèi),周瑜只能放棄此計劃。
明成祖朱棣在靖難之役前,設(shè)宴誘捕建文帝派來的官員張昺、謝貴,他借遞瓜之機(jī)摔瓜為號,伏兵立刻沖出,將“二人斬殺”,為靖難之役掃除了障礙。
……
所以啊,在古代那等風(fēng)云詭譎的宴席之上,你若摔了杯子,那可著實是一件令人膽戰(zhàn)心驚之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