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這口棺材是給鬼佬打的,叫鄉(xiāng)民們不要入場?!?/p>
如果鄉(xiāng)民們把丁權賣掉后,直接揮霍一空都還好,最后起碼還有地方住,錢也是花在新界。
可要是有聰明人,把賣掉丁權的錢,拿去認購證券,等到泡沫戳破,錢就可能打水漂。
指望鄉(xiāng)民們在下跌周期里,拿穩(wěn)證券,等待長周期的反彈,最終獲得收益。不如勸告鄉(xiāng)民們放棄,省得頭腦發(fā)熱,搭上全套身家。
廖閏琛理解他的好意,頷首答道:“放心,我會嚴格約束。”
“盡力就好?!?/p>
尹照棠道。
丁權風暴熱度退潮,地產們手中攥著近十萬個丁權,其中霍生三千個,恒地四千個,新世界八千個。
利氏家族五千個,太古集團一萬個,余下分散在數百家地產公司手中,其中還有趕來的國際游資。
平均每一千個丁權,便足以蓋一個高層住宅小區(qū),十萬個丁權真進行開發(fā),新界將豎起一座座高樓。
但以新界山村兼工業(yè)區(qū)的面貌,資本不可能真把十萬個丁權都開發(fā)。
霍興堂置業(yè)在拿到批文后,正式在荃灣區(qū)立項,并開始發(fā)售證券,以荃灣丁權項目擔保,認購證券者,可獲得年百分之十的高額利息。
在經濟發(fā)展浪潮中,地產行業(yè),可帶動百業(yè),向來是經濟強心劑,再配合證券融資,樓花等金融工具。
將迅速推快金錢的流速,每個人的預期收益都變高,每個人環(huán)節(jié)似乎都錢掙,連消費者都覺得掙到了。
構成一片欣欣向榮,百業(yè)昌盛的奇景。
隨著霍氏的證券被投資機構搶口一空后,余下的地產公司陸續(xù)上馬項目,發(fā)售證券,以恒地、新世界、太古集團、利氏家族的實力。
拿到批文,發(fā)售證券,簡直不用太輕松。
證券籌集到的資金,再拿來收丁權,開發(fā)新項目,而蓋項目的錢,則靠兜售樓花,由炒房客們買單。
作為地產金融鏈的最后一條,炒房客只有接盤俠的身份,仲有人以為自己也是投資者呢!
地產老板們則利用上下游公司,把錢套出去,享受著公司股票上漲的收入,打著融資的旗號搶錢。
1982年,丁權風暴的出現,令全港經濟由陰轉晴。
雖然,港府收不到丁權的差餉,但是帶動的產業(yè),亦令港府稅收看漲,新任總督政績斐然。
賽馬會,沙田馬場,俱樂部餐廳。
匯豐洋行總裁沈弼,穿著綠色的針織毛衫,將一件白色衛(wèi)衣,綁在脖子上,正滿臉笑容,跟太古洋行總裁柏利德聊天。
皇家馬會十二人董事局,每個月都要對執(zhí)行層開一次監(jiān)管會議。會后,董事局成員會在專屬餐廳聚會,聯絡感情。
兩個洋行總裁碰面,不是聊女人,便是聊金錢,話題很快來到丁權證券。
只見柏利德叼著雪茄,手腕戴著百達翡麗鉆表,十分自信問道:“沈總,匯豐在市場上掃了多少貨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