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個功能就比較夸張了,框架同時會在蟲洞的喉部位置,產生與負物質的負引力場相對應的正引力場。
這兩個功能,聽起來很簡單,具體實現(xiàn)的復雜程度卻是空前絕后的。
以大型星門的主要規(guī)格為例。
首先,需要在短時間內,由框架內的負物質生成裝置,生成海量負物質。
當海量負物質集中在框架內,并且負物質能量密度達到一個臨界點時,負物質便會撐開蟲洞的喉部,一個人工蟲洞就此誕生。
生成人工黑洞的參考公式為p+t<0,其中p
是能量密度,t
是徑向張力。
不過,這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,接下來的幾個步驟,才是讓蟲洞具備實用性的關鍵。
如果不施加輔助手段,蟲洞會在極短的時間內坍塌,功虧一簣。
需要在同一時間,在蟲洞的喉部位置,施加一個極大的正引力場。
與以往引力場發(fā)生器產生面引力不同,這一次,需要將引力集中于一個無窮小的點,據(jù)此模擬出一個大質量黑洞。
接著,將蟲洞的喉部,置于這個模擬黑洞的穩(wěn)定軌道上,確切的說,是剛好位于模擬黑洞的事件視界的外圍。
這么做的第一個作用,是利用模擬黑洞事件視界附近的極端曲率,壓縮蟲洞喉部,減少維持其開放所需的負能量總量。
類似“引力杠桿”,借用黑洞彎曲時空降低蟲洞維持成本。
另外一個重要作用,則是利用模擬黑洞的外部引力,抵消蟲洞內部的潮汐力,讓穿越其中的飛行器,不至于因為潮汐力而解體。
第三個作用,則是利用模擬黑洞附近的時間膨脹,也就是引力紅移,相對降低穿越蟲洞飛行器的能量消耗,讓局部時間變慢,等效于能量需求減少。
綜上,星門框架內,需要預埋產生負物質的負物質發(fā)生器,和產生強引力場的引力波發(fā)生器。
并且這兩個裝置,還需要在作用時間和輸出曲線上,進行完美無缺的配合,任何一點點偏差,都會造成蟲洞的坍塌。
因此,便涉及到了星門的次要結構,也就是能源模塊與控制模塊。
能源模塊,由240組零點能發(fā)電模塊組成,單臺功率為30億千瓦。
為了實現(xiàn)星門主框架的絕對穩(wěn)定,這240組零點能發(fā)電模塊,會按照質量與質心,均勻分布在主框架的外部,并采用剛性連接方式與框架相連。
此外,框架外側每隔一段距離,便會布置一臺超級計算機,用于并行計算星門工作過程中所需要的海量公式與數(shù)據(jù),并對各模塊的工作狀態(tài)進行同步調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