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桃站在柳瑟身邊,見她一直愁眉不展,她是心也漸漸的糾結(jié)起來,她好想為主子分擔(dān)點什么。
她從小就跟在柳瑟身邊,一直看著她的喜怒哀樂,從沒見過她如此愁苦。
世人都知先皇情有獨鐘,只是最是無情帝皇家,身在宮里,坐在最高的位置上,不得不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而政治聯(lián)誼,因此皇帝的三宮六院所有人都習(xí)以為常。
而她家主子也是費盡千心萬苦才得到皇帝的心,坐上這至高無上的后位。本以為主子的前程會一片光明,誰知道居然莫名其妙的出現(xiàn)一個叫白秀的女人。
不僅長得比他家主子還漂亮,甚至更有心機和手段,還將小皇帝迷得神魂顛倒。他不要什么妃位后位,直待在小皇帝的身邊,做他的紅顏知己。
三天過去了,小皇帝已經(jīng)睡在御書房三天了,她家主子在寢宮里等到白頭,卻等不到她的夫君回來。
聽說這三天時間,白秀和小皇帝一直在一起,他們有時會在月下比武練劍,有時會在御書房里批閱奏折,這些政治上的事情后宮女人是不可以參加的,可白秀卻在小皇帝面前指手畫腳的。
春桃忍不住開口問道:皇后娘娘,還是吃點飯吧,都三天了,您再這樣不吃不喝,身體會受不了的,您一定要愛惜自己,這樣才可以打敗情敵!
柳瑟努力的深呼吸,漸漸平復(fù)心里的那團熊熊怒火,她擺擺手道:下去吧,本宮要一個人靜靜。
春桃還想開口安慰幾句,可看著柳瑟疲憊的臉,所有的話就全淹沒在肚子里,不甘不愿的退了下去。
柳瑟打開窗戶,外面的陽光正好,院子里的牡丹開的正好,可她卻感覺好冷,徹骨的寒冷。
御書房里,墨云寶低頭拿著毛筆在奏折上奮筆疾書,眼角余光瞥白秀一手按住硯臺,一手拿著研墨石在很用心的研磨,只是她的眼皮正在漸漸下垂,要與下眼皮打架。
研磨都能睡著的人,他還是頭一次見,跟他在一起,有那么無聊嗎?
時間點點流逝,就在白秀閉上雙眼,整個都處于半夢的狀態(tài)時,突然有人拍了她的肩膀一下,額頭滑落一滴冷汗,整個人都被驚悚到了,雙眼圓瞪,半天都回不過神來。
墨云寶似笑非笑的臉出現(xiàn)在她的視線,笑容非常燦爛,白秀啊,你想聽故事嗎?
白秀滿頭問號,但還是裝作很感興趣的樣子,皇上想講什么故事,奴婢都愿意聽。
墨云寶繞著白秀走了一圈,這才說道,朕要說的是硯臺的故事。
白秀點點頭,將瞌睡蟲全搖了出去,睜大眼睛,瞪著墨云寶說故事情節(jié)。
聞名遐邇的文房四寶之一端硯就產(chǎn)自肇慶。端硯已有1350多年的悠久歷史,早在唐朝時候,端硯就聞名全國了。宋代時,端硯是朝廷欽定的貢品,當(dāng)時的權(quán)貴、大臣、學(xué)士們都以家中存有幾方端硯為榮。因此,歷任知府為巴結(jié)權(quán)貴、討好上峰,都要向民間工匠和作坊無償索取比進貢數(shù)量多幾十倍的硯石,弄得民不聊生,怨聲載道。
包拯到任后,翻閱前任文卷,發(fā)現(xiàn)上任知州額外征收端硯太多。按朝廷進貢的要求,每年要供奉八塊。可去年的登記中,寫的都是三十又六方。這三十六方比朝廷的要求高出數(shù)倍!包拯于是下令:按朝廷規(guī)定,進貢之端硯每年只做八塊。包拯令出必行,歷年來為制硯不堪其苦的硯工們和老百姓的愁眉終于得以舒展了。
包拯在肇慶知端州三年,政績彪炳,深得民心。端州人民在城內(nèi)建包公祠紀(jì)念他,在鼎湖區(qū)硯洲島建包公廟奉祀他。他在端州任內(nèi)寫有一首言志詩,刻藏于包公祠內(nèi)。詩曰:清心為治本,有道是身謀。秀干終成棟,精鋼不作鉤。食充燕雀喜,草盡兔狐愁。往哲有遺訓(xùn),無貽來者羞。
其意是:廉潔奉公是治理國家的根本,嚴(yán)守正道是自身的要求。道德品質(zhì)優(yōu)秀的人,終究要成為國家的棟梁。要剛毅正直堅貞不屈,像鋼鐵那樣直而不鉤。要糧倉充實民康物阜,燕雀喜啾啾。要開荒修渠擴耕地,讓狐兔無處而發(fā)愁。歷代圣哲給我留下了寶貴的訓(xùn)示,我決不會給后人留下愧與羞!
包拯在端州確實做到了兩袖清風(fēng)。離任時,就連他平時在公堂上用過的端硯,也造冊上交了。
相傳包拯離開端州的那天,當(dāng)船行至西江羚羊峽時,忽然狂風(fēng)大作,烏云滿天,波浪翻滾,船只不能前行,包公大驚,立即命隨從仔細(xì)搜查船艙,看是否有非分之物。隨從知道包拯的脾氣,趕忙拿出一塊用黃布包著的東西,戰(zhàn)戰(zhàn)兢兢地雙手送到包拯的面前,說是肇慶市父老臨別時贈送以表心意的,包拯打開一看,原來是一方雕刻精致的端溪名硯。他雖然十分喜愛,但心想:這是端州人民的寶貝,我不能帶走。于是二話沒說便把它扔進洶涌澎湃的西江。
說也驚奇,江面立即風(fēng)平浪靜,陽光普照。在包拯擲硯的地方,慢慢地升起了一片綠洲,后人稱它為硯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