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人笑罵一句,“臭小子吹牛皮也不打草稿?!?/p>
有些所謂的書法大家、宗師,是字掩其人。
但是浩然繡虎,卻是當之無愧的人掩其字。
在浩然天下那邊,曾經(jīng)舉世皆知,文圣一脈首徒的崔瀺,是最看不起書家的,公然宣稱書家最是小家子氣,比那畫家還不如。
故而諸子百家當中,本就不該有書家的一席之地。
一罵罵倆。
那些被譽為丹青圣手的山上畫師、或是各國待詔還好說,覺得比上不足比下有余。
但是那些專攻書法的練氣士,可就憋屈大發(fā)了。
以至于中土神洲稍有學識的大儒、文人,都開始覺得被稱呼為書法大家,確實是一個不中聽、甚至就是罵人的說法。
既然文以載道,那么文字作為載體,你崔瀺豈能將其視為雕蟲小技?!
結(jié)果崔瀺直接來了一句,你當你是禮圣???
為此還鬧出過一場文廟官司,當然還是身為文圣的老秀才出面負責搗漿糊了,代替那個胡說八道的學生,給諸位賠個不是。
但是據(jù)說,只是據(jù)說,老秀才一走出文廟,到了功德林,就使勁拍著首徒的肩膀,說得好,話糙理不糙。
是很多年之后,又“據(jù)說”是
一場文廟關(guān)起門來的議事,老秀才這次是真的火冒三丈了,拍著xiong脯說,我從沒覺得我的學生,真就錯了,是因為我是文圣,是一次都沒有,我的學生,從沒說錯,做錯!
堂堂文圣,當著文廟教主們和學宮祭酒、司業(yè)以及一眾書院山長,一口一句三字經(jīng)。
我拉著他們又道歉又認錯,那是他們運氣不好,攤上我這么個和稀泥沒原則的、吃了冷豬頭肉就再寫不出好文章的先生!
但凡他們有一次錯了,我這個當先生的,就會讓他們親自道歉!
那次,一個頭別玉簪的儒衫青年,默默坐在臺階上。
散會之后,老秀才一屁股坐在他旁邊。
青年笑問道先生,吵輸了?
老秀才抖了抖袖子,轉(zhuǎn)頭吐了一口唾沫在地上,似乎覺得不對,趕忙伸長脖子環(huán)顧四周,到底心虛,伸出一條腿,用鞋尖一擰。
這才說了一句不能夠!
沉默片刻,老秀才感嘆一句,其實吵架從來沒有輸贏的,或者說都是輸。
青年點點頭。
老秀才拍了拍首徒的胳膊,站起身,大笑道走,去功德林,泡杯……枸杞茶。崔瀺啊,這枸杞茶,真有你說的那么靈那么好?先生咋個發(fā)現(xiàn)熹平先生的眼神不太對勁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