誤以為無錯只是起始,殊不知無錯才是終點(diǎn)。既高且明的在天神靈,尚且受限于自身位置,不敢說自己真正無錯。
要保護(hù)好李寶瓶、李槐那些孩子,就肯任勞任怨,一路多看多想,力求方方面面,不出紕漏。想見心儀的姑娘,說去也就去了。要為尊重的齊先生走一趟江湖,千山萬水,也就邊走邊看了。
這算不算是陸沉所謂的一種目擊道存?
裴旻感慨一句,“他是自由的?!?/p>
“鄒先生以為然?”停頓片刻,裴旻說道:“我很羨慕這種人?!?/p>
鄒子說道:“我還好,談不上如何羨慕。”
陸臺聞言差點(diǎn)脫口而出,本想罵一句裴老兒放你娘的屁。
可是陸臺深知兩位傳道人的脾氣,自己的胡攪蠻纏并無任何意義,只會讓這場重逢,變得更無意思,毫無意義。
真正的原因則是裴旻此語,“自由”二字,可謂最知陳平安本心。
別人給予他的期盼和愿景,或大或小,恰恰是他自幼所渴望的東西,一個人只要還能感知到被他人給予希望,就不孤單,就不會徹底的絕望。
所以他幾乎從不與任何人訴苦。
一旁陸臺攥緊手中行山杖。
但是。
陳平安的“自我意識”太過稀薄了。(注3)
這可能就是他未來過飛升境、躋身十四境的最大關(guān)隘所在。
一個從小就最喜歡自我否定的人,如何真正做到我行我素的自我?
“陸臺,我們來這邊見你?!?/p>
鄒子緩緩說道:“然后等他吃掉些什么,再來這邊找我?!?/p>
相見于道上。
————
注1:709章《白云送劉十六歸山》
注2:189章《猛字樓外說劍之二三事》
注3:來自讀者的評論。
毫無還手之力
只要起了大道之爭,作那生死之戰(zhàn),便如兩軍對壘,箭在弦上不得不發(fā),絕無不戰(zhàn)而降或是讓道繞路的余地。
當(dāng)姜赦拔出那桿破陣長槍,陳平安立即祭出一桿昔年得自離真之手的劍仙幡子,往地上重重一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