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腳點頭道:“豪素大名,貧道在西方佛國那邊,都是有所耳聞的?!?/p>
三教祖師,合道各自天下,但是萬年以來,幾乎在自家都從不露面,自然更不串門。
就是為了避免道化天下。
比如道祖,好像就只公開行蹤,以少年道童姿容騎青牛,單單去過一次蠻荒天下。
在后世某些大修士眼中,道祖此舉,是有點欺負人的。
正因為如此,儒釋道三座天下才會相安無事,保持一種大體上鄰里和睦的狀態(tài)。
如果將四座天下看作四家門戶,那么就是各有各的家風。
浩然天下這邊尊崇儒家,文廟卻沒有罷黜百家,卻也怕道路上皆是一個個自認無私心的腐儒道學家,占據(jù)要津,喜好處處事事以理sharen,問心無愧,刻薄天下。
就怕規(guī)矩過于死板,讓所有人動彈不得,所以不到萬不得已,禮圣是絕不會跨出那一步的,大概處境類似白澤。
難怪他們會是摯友。
青冥天下那邊,因為講究陰陽相濟,故而站在山巔的女子大修士,相對數(shù)量最多。
道祖置身事外,選擇讓三位掌教弟子,輪流管事一百年,就是一種流水不腐戶樞不蠹的選擇。
人間曾有三個充滿變量的天地劫數(shù)。
一是蠻荒大祖偷偷煉化其中一座飛升臺為托月山,試圖重新串聯(lián)大地與天庭,循序漸進,勾連陰冥,幫助妖族練氣士,和某些戰(zhàn)死在登天一役中的英靈,將他們收入麾下,再造神靈,重塑天庭。
二是大妖初升開創(chuàng)英靈殿,為蠻荒天下指出一條更加極端、并且切實可行的道路,削弱天下眾生而強健一小撮大妖。
最后一場劫難,當然便是失望至極的浩然賈生,變成蠻荒天下的文海周密。暗中吃掉了一眾大妖,瘦天下而肥自身。
既然未能一鼓作氣吞并浩然,借助機會一吃再吃的周密,就只好登天離去,更換戰(zhàn)場。
這就給蠻荒天下帶來了一個巨大的隱患,如果不是白澤重返蠻荒,叫醒那撥沉睡萬年的遠古大妖,再加上白澤自身的古怪合道方式,讓任何一位十四境修士都倍感忌憚。那么新蠻荒,頂尖戰(zhàn)力的缺失,就會讓浩然天下的反攻蠻荒,變得勢如破竹,勝負毫無懸念。
第一場劫數(shù),是被三位劍修擺平的。
第二場,道祖親自出場,一手壓下。
所以后世山上,難免感觸不深。
第三場,就讓兩座天下都吃痛了。
遙想當年,三位劍修聯(lián)袂離開劍氣長城,趕赴托月山。
有人詢問,“既然怨氣這么大,為什么還肯跟上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