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幫愚蠢的土撥鼠,不知道朕在不知不覺間做出了如此巨大的功績。
劉徹表面一片平靜,心里卻千思百轉(zhuǎn),要不是為了保持形象,鼻孔都要翹到天上去了。
“陛下,不過是五萬多人,安置起來很方便,只是對于安置地點難以達成一致?!?/p>
衛(wèi)青不在,中書省實際上在劉徹自己手中,尚書令李蔡是百官中權(quán)勢最大的,
他的意見和別人不同,想要把五萬多災民遷徙到河西之地,用來加強對河西之地的掌控。
汲黯等人則是想把災民安置在關中等地,不想遷徙太遠,雙方各執(zhí)一詞,至今沒有商討出結(jié)果。
“臣以為,河西之地歸附不久,又有大量肥沃的土地,正是需要移民戍邊的時候,災民們家園被毀,
不管是遷徙到關中還是河西,對他們來說都是背井離鄉(xiāng),沒有多大差別?!?/p>
李蔡軍人出身,一路靠著戰(zhàn)功走到今天的位置,考慮問題也是更習慣從軍事角度出發(fā),在他看來,這件事就沒有討論的必要,
這五萬人簡直就是專門為河西之地準備的,不送去河西送去哪里。
“陛下,臣不同意,”
汲黯出言反對,“災民們遭逢大難,朝廷應以悲憫之心待之,安置到關中等地能更好的讓他們適應新的生活,
河西之地匈奴人眾多,習俗與中原大為不同,一時間難以適應。
若是災民數(shù)量太多,臣自然不會不知變通,但如今不過五萬之數(shù),關中地區(qū)輕易就能安置,何必舍近求遠?!?/p>
又來了,還是這套說辭,劉徹都快能背下來了,
雙方說的都有道理,他又該聽誰的呢?
當然是誰的也不聽,他可是劉徹,心中自有決斷,誰說的符合他的心意,他才會采納誰的意見,而不是他會聽誰的。
“將災民遷徙到河西四郡,以后但凡有需要遷徙的災民,都要優(yōu)先遷徙到河西,”
河西要建立軍事基地,需要大量人口,有紅薯玉米和土豆加持,河西的土地可以供養(yǎng)一支大軍,以后討伐西域的時候可以就近調(diào)兵和運送糧食,能減少很多消耗。
汲黯還想再爭取一下,但劉徹心意已決,其他人看出風向,也不再堅持原本的意見,左右不過是五萬災民,不值得為此惹得陛下不快。
“陛下,大將軍急報?!?/p>
內(nèi)侍拿著一份奏折快速走進大殿,來到劉徹旁邊。
劉徹心中一驚,衛(wèi)青已經(jīng)在班師回朝的路上,還有什么事情值得他發(fā)送急報回來,不會是陸鳴出事了吧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