聽完侍者的講述,衛(wèi)右渠更加迷惑了,立即召集各路大臣議事。
夜里不是不能攻城,而且有一定的優(yōu)勢。
可以利用守軍的松懈打一個措手不及,制造混亂。
可以利用夜色掩護(hù),讓守軍難以找到攻擊目標(biāo)。
但劣勢也很明顯,大家都看不清,指揮各部隊協(xié)作配合也很難。
劣勢甚至比優(yōu)勢更多。
即便要搞夜襲,也應(yīng)該是突然襲擊,漢朝人在城池前方擺一堆木架子做什么?
“張將軍,漢朝人不是一直都要談判么,他們現(xiàn)在是要做什么?”
大臣們到來后,衛(wèi)右渠立即開口詢問。
“大王,漢朝人確實要談,如今可能是在施壓吧。
如果他們要搞夜襲的話,怎么會燃起火把卻不進(jìn)攻?!?/p>
張続只知道有驚喜,卻想不明白會是什么驚喜,需要如此操作。
燃起火把,城墻上的守軍能看得一清二楚。
漢朝人不會傻到連這點都想不到。
但他們就是沒有進(jìn)攻,反而在陣前擺弄一堆奇怪的東西。
“而且距離非常遠(yuǎn),我們城墻上射程最遠(yuǎn)的弓弩都射不到?!?/p>
怎么想都不符合常理,總不能是漢朝人虛張聲勢吧。
“父王,會不會是火器?”
太子長降想到一種可能,匈奴人曾經(jīng)透露過,漢朝人在平定河西的時候使用過火器,威力極為驚人。
面對漢朝人的火器,一定不能把軍隊聚集在一起,需要保持分散才能減少損失。
“火器是什么?”
朝鮮的大臣們幾乎沒人知道。
在對外戰(zhàn)爭中,大漢的火器已經(jīng)登場三次,長安的報紙上也宣傳過,但是親眼見識過火器威力的人并不多。
其中兩次都用在了匈奴人身上,伊稚斜也是從敗逃的匈奴人口中獲得了一些火器的信息。
但總體上的了解卻很少,只知道火器威力很大氣,聲音很響,會冒煙會發(fā)光。
聽完長降的講述,韓陰等大臣的汗都下來了。
你說你惹誰不好,偏偏要惹有火器的漢朝人,這不是作死么?
發(fā)覺大臣們情緒有些不對,長降立刻解釋道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