就是二十幾個村子都未必能出一個,有資格站在朝堂上的官員。
“老師,你辦學堂又是為了什么呢?”
陸鳴沒有直接回答,而是反問道:
“你只知道陵邑么?”
劉據(jù)當然知道,這是大漢從秦朝繼承的制度,
陵就是皇陵,邑就是城市,
從漢高祖劉邦開始,根據(jù)郎中劉敬的建議,將關(guān)東地區(qū)的官員豪強及其家眷,大量遷徒到關(guān)中,安置在劉邦的長陵周圍,并在陵園附近修建長陵縣邑,供遷徒者居住。
后來的漢惠帝劉盈修建安陵,漢景帝劉啟修建陽陵,漢武帝劉徹修建茂陵,都按照這個制度遷徙天下各處的豪強,安置于陵邑附近設邑建縣,
這些地方聚集了大量有權(quán)有勢有錢的人。
劉據(jù)不知道的是,算上歷史上漢昭帝劉弗陵修建的平陵,這五個陵邑都位于咸陽原之上,也被合稱為五陵,有錢有勢人家的子弟也被稱作“五陵少年。“
所謂不見五陵豪杰墓,指的就是這些地方。
漢文帝劉恒的霸陵,因為處于白鹿原之上,因此沒能和咸陽原上的陵墓合稱。
“老師,我知道這些,以前還聽說有不想遷徙到皇陵的人去找舅舅說情呢,可是父皇沒同意?!?/p>
衛(wèi)青當初曾經(jīng)為郭解說情,說他家貧,并不是豪強,不需要遷徙到茂陵邑,
但是劉徹一句話就堵死了衛(wèi)青所有的理由,
“一個能找當朝大將軍來說情的人,怎么可能是貧困人家。”
于是,劉徹更加堅定的要把郭解遷入茂陵之中。
“我覺得陵邑制度和學堂在本質(zhì)上有相通之處,太子以為如何?”
陸鳴賣個關(guān)子,
“就當做是今天的功課吧,太子回去好好想想,也可以向他人求助,
這道題沒有正確答案,無論是否贊同,你說出足夠的理由即可。”
兩者本質(zhì)上是否相通只是陸鳴的個人見解,不能作為通行的答案,探討的過程更為重要。
劉據(jù)想了一會沒有答案,臉色有些苦惱,
回到皇宮,見到自己父皇后立刻進行詢問,反正老師說可以求助的,
自己的父皇不就是最好的人選么。
“父皇,這兩者相通么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