陸鳴準備聆聽他的道理,看看董仲舒又能搞出什么新花樣。
“孔子曰:因民之所利而利之,這就是儒家所說的義之所在?!?/p>
董仲舒先引用了論語中孔子的一段話,簡單來說,朝廷應該順應百姓的利益需求,通過政策引導使其自然獲益。
“倭人還不是大漢的民,孔子等先賢所說的利和義都用不到他們身上?!?/p>
歐陽生愣住了,怎么好像不是來幫我的呢?
你一下子就把倭人排除出了民的范疇,豈不是意味著先賢們所說的仁義都不適合他們。
“從倭島開采金銀,受益者乃是大漢,無論是朝廷還是百姓均可從中獲益,正符合孔子所說的因民之所利而利之。
儒家并非否定利的存在,而是強調(diào)以義統(tǒng)攝利,而天下百姓之利就是義,
于大漢百姓而言,此乃朝廷的仁政,符合仁義之道?!?/p>
我看出來了,原來你也和富民侯是一伙的,
歐陽生氣的渾身發(fā)抖,儒家內(nèi)部有壞人啊,你怎么能對富民侯的策略給出仁義的評價呢?
陸鳴也愣了,這就是自有大儒為我辯經(jīng)么?
董仲舒,當世頂尖的大儒,說聲第一大儒也不為過,竟然改變自己以往的觀點,不提什么“愛及四夷”了,
怪不得能推動儒家成為大漢治國思想,人家是真為統(tǒng)治者服務啊。
董仲舒知道歐陽生等人會心生不滿,但他也是不得已而為之,是為了儒家的發(fā)展,為了儒家能坐穩(wěn)獨尊儒術的地位。
倭島金銀的利益如此巨大,任憑是誰也無法忽視,必須要有人去挖礦,從事最危險的工作,
誰要是敢在大漢百姓和倭人之間,選擇讓大漢百姓去做這些事,誰就要自絕于天下人。
而選擇倭人,又要面臨仁義之道的拷問,他必須要對仁義之道做出新的解釋,從而讓儒家學問經(jīng)得起拷問。
當初陛下選擇儒家,是因為儒家符合他的治國需要,從罷黜百家到現(xiàn)在不過十余年,儒家的地位遠遠談不上穩(wěn)固。
天人感應已經(jīng)被陛下舍棄,要是連對外擴張也解釋不了,無法為其提供合理性,
萬一陛下認為儒家不再符合治國需要,誰又能保證他不會更換治國思想呢?
這些天,他絞盡腦汁也沒想到,倭人和大漢之間有什么仇,能讓大漢理直氣壯的去報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