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什么要有科舉?
對朝廷來說,需要通過科舉選拔人才,
更重要的是打破世家大族對于仕途的把控。
不管是察舉制還是后來的九品中正制都能選拔人才,
但是受到家世條件的影響太大,尤其是九品中正制。
上品無寒門,下品無士族的局面,就是推行九品中正制的后果。
當然,古代的寒門可不是窮苦百姓,窮苦百姓還不夠寒門的資格。
都說窮文富武,但窮也要有個限度,否則養(yǎng)不起脫產(chǎn)讀書的人。
科舉制對朝廷來說,擴大了官吏來源,避免朝堂被世家大族把控。
為了皇權穩(wěn)固,皇帝也要努力推行科舉的。
對于參加科舉的人來講,科舉是逆天改命的機會。
范進為何會在知道自己中舉后激動的有些瘋癲,是因為他知道中舉帶來的巨大好處。
各種特權待遇隨之而來,才是眾多考生執(zhí)著科舉的動力。
劉徹現(xiàn)在能拿出來的誘惑只有官職,除了官職外他不想給別的。
“陛下,宋朝開始,科舉三年一次,明清時期也在沿用,每次錄取進士三四百人,
要是陛下?lián)牡脑?,可以控制錄取人?shù)。”
唐朝的科舉一度一年一次,考生大部分時間都用在路途往返之中,難以專心備考。
宋朝開始才確定下三年一次的制度,以后成為定制,進士人數(shù)三百左右。
“陛下,以后大漢的疆土會越來越大,需要的官吏自然也會越來越多。”
大漢現(xiàn)在還處于秣馬厲兵的階段,沒有真正開始對外擴張,打河西走廊和南越也都是對方先動的手,
對,就是他們先動的手。
帝國的邊疆總是會刷新蠻夷,蠻夷們還總是不懂事,一點都不熱愛和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