未央宮,宣室。
大殿中掛著一塊大大的黑板,黑板最左側寫著幾行字。
第一行,需要鎮(zhèn)壓的群體,反對科舉的世家大族。
第二行,可以爭取的群體,中立態(tài)度的世家大族,以太守為主,享有舉薦職權的各級官員。
第三行,可以爭取的群體,儒門弟子。
第四行,主要支持力量,有才學的寒門子弟。
第五行,主要支持力量,普通百姓。
劉徹和衛(wèi)霍二人正在埋頭研究著什么,聽到聲響后抬頭笑著道:
“給據(jù)兒安排好功課了?”
“回稟陛下,安排好了,太子很聰明的?!?/p>
進來的正是陸鳴,他從椒房殿出來后直奔宣室。
“直到今天,朕才把大漢立國以來的選官制度整理出一條脈絡。
以前有各種方式選拔官員,但終究還是以血緣和財富為主要標準,察舉制已經(jīng)是重大的進步了,可惜局限性太大?!?/p>
大漢立國初期,選官以軍功爵制為主,依照軍功高低選拔官員,高級職位基本都被開國功臣及其后人壟斷。
后來正式確立任子制,兩千石以上官員可以舉薦自己兄弟或子嗣擔任郎官。
還有貲選制,家產(chǎn)達到十萬文的人家,可以擔任候選郎官。
官職的主要傳播途徑是血緣和財富。
劉徹力主推行的察舉制,相對以前的各種方式,已經(jīng)在開啟選賢任能的大門。直到后來,這扇大門被九品中正制徹底關閉了數(shù)百年。
“世家大族更喜歡察舉制,但也不是不可爭取?!?/p>
劉徹看向陸鳴三人,“你們?nèi)齻€既是大族,又是頂級官員,不僅不需要爭取,還是科舉的主要推動者。
其他世家大族和官員為何也可以被爭取呢?”
知道誰是可以被爭取的還不夠,還需要知道他為什么可以被爭取,以此制定更有針對性的策略。
“陛下,世家大族即便失去察舉制中的有利地位,其本身所掌握的資源和人脈,也會讓他們的子弟在科舉中占盡優(yōu)勢。
如果沒有印刷術的發(fā)展,沒有簡體字推動讀書識字人數(shù)的快速增加,大漢即便實行科舉制,也還是同樣一批人能考中。
世家大族同樣會明白這一點,這就是他們妥協(xié)退讓的空間,會有人做出聰明的選擇?!?/p>
陸鳴把自己和衛(wèi)霍二人納入到這一類世家大族之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