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陛下,每個郡國一年的舉薦名額是一到二人,但是能參與科舉的絕不止這些人。
有些家世差一些的,或者是寒門子弟,他們哪怕愿意排隊(duì),也不知要等待多少年才有可能輪到他們。
這些人會是科舉的天然支持者。
但是如果科舉的名額太少,或者考上后只能當(dāng)最低級的官吏。
他們很可能不再支持科舉?!?/p>
天然的支持者,就是天然的獲益者,若是他們無法獲益,又怎么會支持?
人心,都是會變的。
“狀元的話,朕會給一些特別待遇。不,前三名都給,千金買馬骨,先讓天下的讀書人看到科舉的好處?!?/p>
劉徹一向舍得給賞賜。
要是前三名的表現(xiàn)不好,以后會犯下錯誤,到時候再把一切都收回即可。
科舉,是他們的敲門磚,但總不應(yīng)該還是他們的護(hù)身符吧。
“普通百姓這方面,朕有些不明白,他們不是科舉的參與者,為何也會是支持力量?!?/p>
即便推行科舉,受益的對象范圍會擴(kuò)大,但是也擴(kuò)大不到所有百姓身上。
劉徹即便是做夢,也只敢夢一夢大漢的百姓人人都識字。
至于人人能讀書,人人都能參與科舉,他連做夢都不敢想。
在人口比例上,科舉終究只是少部分人才能享受到的好處。
百姓們憑什么支持科舉,和他們有什么關(guān)系,能選出對他們更好的官員么?
劉徹很清楚,不管是察舉制還是科舉制,都是皇權(quán)和世家大族之間的博弈。
皇權(quán)和寒門子弟是最大的受益者。
制度本身對普通百姓,尤其是底層百姓的好處很少,甚至可以說沒有。
對他們來說,不管哪種制度,選出來的都是高高在上的官老爺。
官員好壞全憑良心和朝廷的約束。
科舉制的官員中,沒有世家大族背景的軟柿子更好約束一些,犯了錯容易被懲罰。
劉徹不太明白,霍去病和衛(wèi)青也不太明白。
不是他們不夠聰明,而是他們局限在這個時代,沒有見過百姓們展現(xiàn)出巨大的力量。
“陛下,在黑板上劃分的幾個群體中,百姓們支持誰,誰就會贏。
而我們想贏,就需要贏得百姓們的支持。
高祖皇帝當(dāng)初約法三章,迅速贏得關(guān)中百姓民心,他們唯恐沛公不為秦王。
后來的事情陛下比我更清楚,無需我再多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