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漢目前的全民兵役可以分為三種。一種是到中央作衛(wèi)兵,一種是到邊郡作戍卒,一種是在原地方服兵役。
衛(wèi)兵是去長安服役,待遇極為優(yōu)厚,
不僅回旅費由朝廷供給,初到長安和期滿退役,皇帝都要備酒席款宴,平時的吃穿也不需要衛(wèi)兵們自己花錢。
在原地方服役的沒有這些待遇,但也不需要長途勞頓,浪費太多時間。
唯獨去邊郡作戍卒最悲催,不僅一切費用都要自己負擔(dān),而且當戍兵的期限只有三天,遠遠沒有耗費在路上的時間長,
奔波跋涉幾個月,服役三天就要返程往家走,光路費都花不起。
這種制度古已有之,一直沿襲下來,
只是那時候的國家大多比較小,去邊疆也用不了多少時間,
但是漢朝非常大,一來一回可能需要半年多甚至更久,這個制度已經(jīng)非常不科學(xué),不合理。
所以上有政策下有對策,自有變通之策,
漢朝允許百姓用每天一百錢,三天三百錢的價格免去自己的戍卒兵役,
朝廷再拿這三百錢去雇傭愿意去邊疆的人,朝廷得到了愿意服兵役的人,
有人賺到了錢,有人免去了兵役,皆大歡喜。
陸鳴覺得戍卒制度最需要改變,以后大漢的疆域會越來越大,這個制度嚴重不符合實際。
要是有百姓拿不出這三百錢,總不能真去邊疆待三天吧,還不夠麻煩的。
“事關(guān)重大,咱們倆聯(lián)名寫封奏折吧?!?/p>
霍去病表情嚴肅,“南越現(xiàn)在就是大漢的邊疆,或許可以試著從這里開始試驗。
但也要提防邊疆兵力過強,尾大不掉的問題?!?/p>
漢朝的衛(wèi)兵待遇之所以優(yōu)厚,未嘗沒有強干弱枝的意思,
從漢朝建立以來,先是異姓王,后有各地諸侯王,他們手中的兵力都對長安造成過嚴重的威脅。
七國之亂造成的陰影估計會長久的存在于每一個大漢帝王的心中。
況且唐朝爆發(fā)安史之亂,形成藩鎮(zhèn)割據(jù),在某種程度上就是因為唐朝的兵制從府兵制變成了募兵制,
職業(yè)化的士兵只忠于將領(lǐng)而不忠于皇帝也是個大問題。
要是學(xué)宋朝那套制衡制度,兵不知將,將不知兵,不僅弱化軍隊戰(zhàn)斗力,還免不了要面臨龐大的軍費負擔(dān)。
陸鳴越想頭越疼,這道題太超綱了,
“不想了,咱們把建議和顧慮都寫上,讓陛下和大將軍頭疼去吧。”
天塌下來有個高的頂著,這種頂層設(shè)計問題讓劉徹去頭疼好了,
反正不管他怎么折騰,大漢朝都是要滅亡的,時間長短而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