因為體能。
比賽剛剛開始,泰恩的球員們體能比現(xiàn)在好,他們可以靠更多的跑動來彌補防線中的漏洞。
就算伍爾夫漢普頓有機會,也很難把握得住。
那個時候就反擊,效果會大打折扣。
所以都是丟球,剛開場和比賽已經(jīng)踢了一半的對策是不一樣的——雖然經(jīng)過中場休息,球員的體能多少會恢復(fù)一些,但也無法和比賽剛開始時的體能狀況相提并論。
拿出早就準備好的對應(yīng)預(yù)案,做出安排后,科迪回到了教練席,擰開一瓶水,喝上幾口,坐在了教練席的椅子上,等待比賽恢復(fù)進行。
※※※
其實在王烈加盟球隊之后,也不是沒有其他泰恩球員取得過進球。
比如上上輪聯(lián)賽,泰恩主場4:0擊敗布萊頓白山,除了王烈梅開二度之外,查理·科恩和瑞恩·格雷厄姆也都各進一球。
那為什麼會給人一種泰恩全靠王烈的感覺呢?
因為除了客場2:1擊敗伯恩茅斯競技這場比賽,王烈沒有取得進球之外,其他所有王烈進球的比賽,他都是先拔頭籌的那一個。
也就是說,最難的「打破僵局」全是王烈做的。
一場比賽,哪邊能先進球,哪邊就能先打破平衡,形勢就會有利于哪邊。
落后的一方要重新獲取平衡,就會處于不穩(wěn)定的狀態(tài)中,而這就是領(lǐng)先一方的機會。
這也是為什麼先落后的一方,最后贏了比賽,會成為大家津津樂道的「逆轉(zhuǎn)」好戲,引起大家的熱議,上各種盤點……
因為誰都知道先進球的一方勝率更高,贏球機會更大。而先丟球的一方更有可能最終輸?shù)舯荣悾麄兿胍磾閯俚碾y度非常大。
對斯高斯人的比賽,王烈雖然并不是全場完)